首页 >> 新闻频道 >> 嘉定头条 >> 正文

15项中科院专利成果在嘉定路演推介

日期:2018年11月16日 16:0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的一批重量级科研机构走上了位于嘉定双创大厦内的路演台,就15项专利成果进行推介,台下坐的是来自嘉定的近百家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代表。 

f8445429eb884ab39eaf89032a6fe838.jpg

路演现场,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洪燕,带来了团队研发的一种用于肿瘤细胞检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我们自主研发这个款设备,有别于传统市场上针对肿瘤标记物的检测设备,它直接针对肿瘤细胞,检测时间可缩短至10分钟。适用于生物医学、医疗器械等领域”张洪燕说。她的路演一开始便引起了台下上海细胞治疗集团有限公司代表的浓厚兴趣。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展示的是一种趋磁螺菌。“简单地说,趋磁细菌就是一种能被特定磁场吸引的细菌。2014年,我们通过自主设计的趋磁细菌采集装置,在自然水体中分离培养了一种趋磁螺菌。作为一种安全稳定的生物纳米材料,它可以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相比传统材料安全性更高。”在实验师吴燕看来,她和团队带来的这小小细菌,将成为未来对抗肿瘤的一大杀器。 

这样的面对面,来之不易。“搞科研的和搞市场的就是两个灯塔,中间隔着一片海。搞科研的只关心自己研发的材料比其他材料好在哪里,却不知其价值。企业家专心于开拓市场,却也不知道自己产品所用的材料已有更好的替代品。我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探路,但只要力往一处使,这片海便是光明。”来自生物医疗领域的企业代表李建滨如是说。 

对于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张洪燕也深知其难。“其实2012年,我们就完成了这套实验室设备的研发工作,2016年完成了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工作,但是到现在还是没有能够市场化。因为,我们从研发到生产都能自己做,就是不知道如何让别人来使用这套设备。”张洪燕说,“这次将它拿出来竞拍,也是不希望让这么好的设备躺在实验室里。” 

为了让这些养在深闺的科研成果被更多人认识,一个月前,中科院组织41家院属机构面向全社会发布了700余件拍卖专利,覆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其中遴选出生物医疗、农业、新材料等符合嘉定产业发展定位的15项发明专利成果,在11月15日进行路演,让这些发明专利成果和资本面对面。 

“今天,我们以路演的形式为专利成果拍卖会做预热,让科学家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希望在嘉定举行的首届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上,企业与科学家都能有所收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嘉定区科委的支持下,2018年中国科学院专利竞价(拍卖)上海专场将于首届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期间举行。这无疑是一种双赢:能让企业更多地了解中科院的专利成果,也能让科学家更了解企业所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三链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路演现场,眼看着科学家与企业家眼神擦出火花,为他们高兴的还有来自嘉定区科委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看来,嘉定在从一座科技之城向创新活力之城发生转变,正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和创新成果转化地。据介绍,2018年1至9月,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0384件和7390件,位列全市第三位。在嘉定,已然形成了融合科技、人才、产业的一席高地。 

来源:《嘉定报》记者 李华成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