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嘉定地处上海西北,是沪苏联系的要冲之地。这里曾被视作上海的卫星城,而今,嘉定正从大上海的郊区向具有独立、综合功能的创新活力之城转变。
改革开放40年来,嘉定不断抬高城市发展站位,科学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让城市发展空间、发展视野更为广阔,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城市活力愈发彰显,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城市新貌“节节高”
1987年,嘉定全县仅有2个镇级商店;到2018年,全区大型商业体超过30家,其中综合性卖场14家,区域性大型商业综合体10家,市级特色商业街区6个。夜空中的霓虹,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匆匆脚步。
在区规土局副局长周芳珍看来,1992年撤县建区,标志着嘉定城市化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建设掀起一个新高潮。当时,区政府提出总量控制、成片开发、完善配套、加强服务的开发理念,在规划设计上高起点,施工质量上高标准,先后开工建设李园、迎园、菊园等新型住宅小区70余个,城市开始“长大”了。
“1993年以后,产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本地人口中的‘南门’,其实当时是为了周边工业做的居住配套,规划仅仅满足居住功能。”周芳珍说,“大建设、大发展,让当时的嘉定变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时间来到2005年前后,嘉定开展了区域功能定位的研究工作。2005年7月,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确定“汽车嘉定”功能定位,之后,迎来嘉定新城建设,嘉定首次提出组合新城的理念,由此,城市建设跨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呼之欲出。
作为典型的城乡结合区域,嘉定的农民一直向往着城市生活。2005年,以农村宅基地置换为抓手的城镇化建设在外冈镇率先启动。宅基地换房子,土地换保障,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土地也实现了节约集约利用,为产业发展赢得空间,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这一切,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嘉定,“让农民上楼”不是简单的撤村并点、盖一批房子让农民住进去,而是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享受城市现代化生活和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注重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宜居生态相融合,使城镇化更有质量。
城市功能“高人一等”
11月11日,嘉定区图书馆接待了6846位读者——其实,这种体量的工作,早已成为这座“网红”图书馆的常态。自2013年6月26日开馆至今,嘉定区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近710万人次。而在不远处,F1国际赛车场和上海保利大剧院,则将世界的舞台延伸到嘉定,让市民零距离享受文化体育带来的乐趣。
城市活力靠什么去激发?答案是功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亮眼的一员,嘉定的城市功能建设不仅着眼于满足本地市民需求,更将目光放远,注重发挥辐射效应。在不少城市功能性项目设计之初,嘉定便超越了“自娱自乐”,追求城市品质“高人一等”。以保利大剧院为例,这座由世界级设计大师安藤忠雄操刀设计的雄伟建筑,内含一个1500座的剧院和一个400座的多功能厅,这在长三角可谓罕见。
“2007年,我刚来嘉定工作时,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施工。在近10年的时间里,工地变成商业综合体、大剧院、美术馆,嘉定变得越来越有颜值。”从市中心区搬来嘉定的付春芳,从最初的“不情愿”,到现在的“不愿走”,其心态的转变正是源于城市品质的跳跃式提升。
聚焦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嘉定积极营造和中心城区同等品质的生活环境,城市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城市发展方向,也让嘉定市民心中愈发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落实。
喜新不厌旧,谋定而后动,是嘉定城市发展的又一特色。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性开发,“激活”不少老嘉定人的记忆:以西大街为基础,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嘉定老城保护、州桥老街串联并融为一体,呈现以名人文化和民俗体验为特色,集商业、休闲、创意为一体的鲜活生动历史街区;在娄塘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建设也已启动。
如今的嘉定人,可以真正体会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这里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本土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觉意识,古典和现代相互交织,使得城市建筑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强磁场”。
城市之路“通达八方”
从改革开放前10余万人口的小人口城市,发展到如今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嘉定的交通路网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外蔓延拓展,愈发便捷。
40年来,沪宁城际铁路、沪嘉高速、沪宁高速、沈海高速、沪通铁路等纵贯境内,为嘉定人民的出行织起了一张巨大的路网。但是,这些项目在为地区交通便捷创造条件,在畅通上海北部、长三角交通的同时,却对嘉定区域内南北向的交通带来一定的阻隔。
为了贯通“交通连廊”,近10年来,嘉定先后启动了沪嘉高速改扩建工程,将原4车道变成6车道;修建嘉闵高架跨越沪宁高速,虹桥商务区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到嘉定新城实现直通,全程开车只要15分钟;横贯东西向的S6沪翔高速,跨越沪嘉高速,拓展了与外环线的联通渠道……三条主干道路联通形成对外“大交通”格局,纵横交错的“交通连廊”让城市发展进一步提速。
一直以来,嘉定人都将轨道交通11号线称为“生命线”。但在老嘉定人看来,1988年10月建成通车的沪嘉高速公路,是第一条连接嘉定与市中心区的“生命线”,它极大改变了嘉定人的出行习惯。作为中国大陆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也开创了多个先河:2003年,被评为全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文明畅通通道;2006年,成为上海首条试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的高速公路;2012年,率先在上海使用自动发卡机……
直到2009年12月31日,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通车,嘉定人的出行方式再次发生巨变。如今,轨道交通13号线也已建成,嘉定南部地区的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生态城市会“呼吸”
花上近2个小时,漫步于贯通不久的环城河步道内圈,观两岸婆娑光影,闻四处鸟虫齐鸣;在周末,三五好友驱车前往嘉北郊野公园,懒洋洋的阳光下,呼吸着城市氧吧的清新和自然……这样惬意如诗一般的生活,只是嘉定人生活的日常。
时光倒流至1978年,那时的嘉定城镇道路狭窄,公共绿地较少,全县绿化面积仅73.18公顷。直到1993年,全区绿化覆盖率也仅为1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3.08平方米。
40年来,嘉定的绿化建设从停滞到发展,从原先的“见缝插绿”到新城建设中的“百米一林”,进步快、变化大。截至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01%。
为了避免大规模建设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40年来,嘉定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钢筋水泥与大自然的关系。一系列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重拳出击,大量违法建筑被拆除;抓点带面开展环保督察整改,还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河流、有序的居住环境于人民。同时,重点建设高速公路、高压走廊、铁路沿线通道林,其中,总面积4000亩的嘉宝片林已树高林密,不少候鸟在此安家;已建成的S5生态廊道,总面积超过66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区森林面积保有量将达73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76%。
来源:《嘉定报》记者 李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