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上海举行外资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总金额约234亿元人民币,其中蔚来汽车将在安亭增资166.6亿元,占当天签约总投资额的70%;无独有偶,此前一周,位于嘉定的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开工,总投入170亿元。可以看出,外资已成为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嘉定也逐渐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81.8亿元,同比增长8.5%;1-9月,全区外商投资总额5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倍;累计批准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33家,合同利用外资4.4亿美元。
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谋势。40年前,改革开放的潮水浩荡涌来,嘉定顺应时代大势,将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对外合作作为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取得了骄人成绩。回头看来,这既是嘉定实现更大程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如今嘉定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外贸先行:实现从无到有新跨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那时,虽然整个中国还处于百业待兴之态,但地处沿海发达地区的嘉定,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工业开始萌芽并逐渐兴起。1979年,上海衬衫五厂与唐行人民公社各投资40万元联办上海衬衫五厂唐行分厂,打破了所有制和地区限制,建成了嘉定县首家工农联营企业,“海狮牌”衬衫出口到国外的数量迅速提升。外贸先行策略,为嘉定对外经济起飞找到了突破口。
1979年2月,嘉定县外贸进出口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序幕。作为全国首批农工商联合企业试点地区,嘉定县通过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加快产品外销。当时,公司主要为市外贸进出口专业公司代理收购和交售本县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尽管不能“亲手”将嘉定物产送出国门,但看到嘉定味精、大蒜、草编等物品漂洋过海卖给外国人的时候,嘉定人心里还是自豪满满。当年,全县外贸产品解交额达6722万元,比1978年猛增75.8%。
嘉定外贸出口历史性突破,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1980年,全县外贸产品解交额1.05亿元,成为上海市郊唯一一个外贸出口亿元县。1985年,嘉定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出口增量显著。到1998年,嘉定外贸出口突破百亿元大关,解交额达到107.2亿元,比上年净增17.2亿元。
这段时期,嘉定人迎来了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1983年4月11日,一辆手工组装的轿车从安亭一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宣告中国首辆桑塔纳轿车诞生,汽车嘉定的发展根基也由此奠定。2000年起,嘉定开始在安亭建设以汽车零部件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菲亚特、沃尔沃等国内外知名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纷纷在嘉定安营扎寨,汽车零部件出口由1995年的3.4万美元骤增至2017年的9.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59.6%。
在汽车产业的强势拉动下,全区外贸进出口也水涨船高,由1995年的13.3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203.6亿美元,年均增长13.2%。截至今年8月8日,全区进出口企业总数7596家,24年增加了38倍。
机构改革:掀起外资招商新热潮
1984年,嘉定县嘉西乡、上海市纺织局等7家单位和泰国利安公司合资筹建上海联华合成纤维有限公司,成为嘉定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如一缕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推动全国各地加快改革步伐,实现全面开放。嘉定清醒地意识到,外贸要有大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恰在当时,外商投资企业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在上海悄然兴起。面对新形势,嘉定找准了扩大开放的新路径。1992年4月,嘉定撤销县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建立嘉定县对外经济委员会。此番改革成为嘉定外向型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保障。1992年,嘉定全年外贸产品解交额15.56亿元,同比增长60.5%。“引进外资—扩大生产—促进外贸”的良性循环格局初步形成,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嘉定生息繁衍。
数字是对历史发展最好的证明和诠释。1992年,嘉定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00个,总投资2.9亿美元,分别比前12年的总量增长了2.3倍和1.7倍。1993年,嘉定招商引资提速,1993-1997年期间,嘉定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78个,引进合同外资14.26亿美元,仅1997年就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来嘉定投资建厂,其中世界500强公司13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十一五”期间,嘉定外向型经济朝着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进,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商贸服务等项目被列为重点招商目标。
不久前,舍弗勒集团披露,舍弗勒电子离合管理系统将首次应用于上汽通用五菱宏光S3,该款车型将于近期上市,引发市场关注。飞利浦、德尔福派克、大陆集团……在吸引境外投资的热潮中,国际著名公司纷纷涌入嘉定,外商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打破藩篱:拓展深度开放新空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嘉定走向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是全球投资贸易规则体系的整合重构,都要求政府加速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为深度开放拓展新空间。
1994年1月28日,嘉定海关正式开关。这一年,全区进出口企业仅200家,受理报关单665份,征收税款222.1万元。而去年,嘉定海关受理进出口报关单13.15万份,相较增长近200倍;征收税款32.5亿元,增长1463倍。“海关开关后,辖区内企业在办理进出口通关业务时,曾遇到的办事时效、政策咨询、招商引资等问题迎刃而解。”嘉定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通关时效的提升为企业降低了时间和物流成本。2017年,嘉定海关进口通关时效为9.97小时,较2016年压缩1/3;今年上半年,通关时效为3.61小时,又压缩了近2/3。部分不涉及税款和查验的项目,几乎可以实现“秒放”。
商户采购的进口商品可以以“个人物品”的形式进行申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已成为现实。
作为复制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项具体举措,2015年11月,嘉定正式开通跨境电商运营平台“嘉境通”,进军跨境电商产业,包括京东等2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签约入驻。嘉境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该平台,商户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行邮税税率来降低成本,继而在销售价格上取得优势。此外,利用出口加工区的离岸仓储功能,平台上的进口商品可通过事前备案、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风险监测等简化程序,从出口加工区的保税仓库中迅速出关,递送至客户手中。
一些贸易便利化措施也在嘉定不断探索实施。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浦江国检局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企业利用原产地证书这份“经济护照”,充分享受通关便利和关税优惠。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浦江国检局为嘉定企业签发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1.2万份,签证金额4.2亿美元,减免进口国关税约1900万美元。
放眼四方:共谋合作多赢新篇章
在嘉定,无论是建筑空间、制度环境,还是城市规划发展,都镌刻着开放的印迹。20多年来,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兴起,到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联盟,嘉定参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就从未间断过。
单打独斗的城市很难看到未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里之内必有芳草。”嘉定深谙此理。当下,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早已具备了较大的经济规模和产业实力,并告别了过去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阶段。站在新起点,嘉定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与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加速互联互通,谋求更深层次合作,协力在更大蓝图上描绘未来。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已经驶入快车道,嘉定的对外交流合作翻开了新篇。今年5月,嘉定与苏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7大类、15个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嘉昆太深度融合及稳健发展。目前,全区已有十多个部门(镇)与昆山、太仓的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根据计划,到2020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GDP总量将超过8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500家。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与“近邻”合作,也和“远亲”协同——嘉定表现的正是这样的格局视野。11月15日,温州市嘉定区推出10大举措,集中签约汽车产业链创新联盟等12个合作项目,共同建设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
成就已载入史册,重任正摆在眼前。步履铿锵、踏歌而行的嘉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开放之路扬帆起航。
来源:《嘉定报》记者 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