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改革开放的号角至今,地处上海西北角的嘉定,迈着坚实而稳健的步伐,走过了40年征程,经济社会不断焕发新活力,城乡居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1978年12月28日的《解放日报》刊有一张新闻图片——“马陆人民公社樊家大队大严生产队社员年终分配,喜获现金。”这是该生产队第一次进行年终分配奖金,每个社员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如今,嘉定的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4元。
食有所选、居有所住、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改革开放40年,嘉定人彻底告别物资紧俏、住房拥挤、收入低下、上学看病难的困窘,进入到衣食无忧、注重生活品质的新时代。其背后,是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大踏步前进的同时,织就了一张健全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网,让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告别“计划”,追求品质
看着孙子碗里吃剩下的走油肉,杨春林不舍地夹进了自己碗里,又嘱咐孙子把碗里剩余的米饭“吃清爽”。饭罢,他讲起了“计划时代”。
杨春林回忆,过去全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嘉定最多的时候大概出现过200多种票证,要想买东西,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票,“购粮证和粮票重要得不得了,买一份豆浆除了4分钱,还得给半两粮票。”杨春林说。即使有票有钱,也不一定就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要把票证上的鸡鸭鱼肉蛋变为真正的“腹中物”,还得排队,先到先得,售完为止。杨春林还记得那些年的春节,为了多置办些小菜与水产,他半夜两点就前去排队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上的东西越来越丰富,1979年,嘉定有11处集贸市场恢复营业。1986年1月,占地8.3亩的嘉定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动工兴建,1988年竣工后,成为当时市郊最大的室内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1993年,上海告别短缺经济,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种票证也退出了历史舞台。3年后,位于嘉黄公路胜辛路路口的嘉定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开张,嘉定人又多了一个买菜好去处。
如今,杨春林家的日常菜篮子里不仅有鸡鸭鱼肉蛋,更有智利的车厘子、澳洲的牛排、美国的大龙虾、挪威的三文鱼和新西兰的猕猴桃……今年的春节,全家人也不打算在家置办了,正在考虑出国过年或上饭店“吃现成”。
因为担忧物资不足而“囤年货”的现象,在嘉定早已不复存在,更有不少时髦的嘉定人抛弃了菜场,网购“随吃随买”,动动手指,“全程冷链”的新鲜蔬菜就会送货上门。
优质资源“纷至沓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最受欢迎的学生是“五分加绵羊式”的,即:门门考五分(满分),又乖巧听话。而随着改革开放,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进入,嘉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品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7年初,嘉定县政府审定同意县教育局提出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1988年,嘉定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6年后又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区。时至今日,嘉定始终坚持保障教育投入,深化教育内涵发展,以集团化办学促教育均等化;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学前教育机构82所、小学43所、中学43所,其中不乏世界外国语学校、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等名校。
今年,嘉定发布教育综合改革“砺新计划”,围绕“公平、质量、变革”三个关键词,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目前,区内36所初中里有12所是市强校工程实验校,未来,这些学校将通过与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新优质学校联动辐射的方式,分类施策,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力争教育品质“弯道超车”。
不断优化的医疗卫生体系,则为嘉定人的健康带来了强有力的保障。
30多年前,杨正明是外冈望新村的一名“赤脚医生”,由于当时没有固定的村级卫生室,用“一根银针治百病、一只诊箱走万家”来形容这群风里来雨里去、到处“打游击”的白衣天使最贴切不过。“哪里有空房,就在哪里安置,没有固定的诊所,也没有充足的药物。”杨正明回忆。直到九十年代初,他终于有了一间10平方米的诊室;2002年,搬进了装有空调、配备电脑的卫生服务站。
40年间,嘉定的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如今,全区各街镇都配备有功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北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分院)等一批知名三甲医院也相继落户,通过四个医联体建设,嘉定医疗事业布局趋于完善、水平显著提升。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2个,其中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9个,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9家,市级标准化村卫生室40家,社区卫生服务各项评价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对嘉定的老人们来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每月养老金的发放。
1978年,娄塘人民公社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社员发放生活补助金,每人每月5元,成为嘉定县第一个对老年社员发放生活补助金的公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嘉定农村已实行联产承包,老年农民享受每月5至30元不等的“农退津贴”,1985年,胡丁捷从安徽农村调回嘉定,参与嘉定老龄委的创建。老龄委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老人辛劳大半辈子,却受制于经济原因,无法安享晚年。建立养老保险,成为许多嘉定农民的热忱期盼。
1986年9月,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关于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讨会上,嘉定县老龄委负责人提出上海郊区有能力、有条件率先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设想。次年,南翔、马陆两个乡镇开始试点农保。到1989年,嘉定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县。九十年代,又先后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在内的城镇基本社会保险。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城保、农保两大体系成本和待遇差距大,体系上相互独立、难以衔接过渡的矛盾日益显现。2003年10月,旨在解决离土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镇保正式推出,用土地换保障的办法,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62.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6万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征地养老人员实行区级统筹,调整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险制度,7.1万名镇保人员纳入城保渠道,城乡居保人均养老金水平和征地养老人员人均发放养老生活费标准在市郊处于领先水平。
几经变革,越住越好
改革开放40年,住房制度经历了一场由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重大变革,嘉定居民的住房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那时实行福利分房制度,想要有房子住,必须论资排辈,讲工龄、看人口。”听外婆讲起这段历史,刘科难以置信,“你出生时候,就和爸妈挤在单位宿舍里,要不是后来‘要’到了一套公房,之后国家又出政策允许购买公房,不知道咱们家后头的日子怎么样哩。”外婆继续补充。
1980年,国家提出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翌年,嘉定、南翔两镇尝试出售住宅商品房,首批拨出商品房278套,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至此,实行了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正式宣告结束。
农民的住房条件也有了大幅改善。2004年12月25日,嘉定工业区海伦社区举行居民入住仪式,首批2510户动迁农民拿到新房钥匙。2006年,嘉定建成一批农民现代居住社区,外冈新苑一期33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华亭佳苑16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华亭镇毛桥村农宅改造试点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5个示范点之一……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了总量不足的问题后,房地产市场的急速发展导致房价涨幅过快,低收入家庭望房兴叹。2008年,嘉定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全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申请的复审和核实。此外,嘉定还积极探索优秀人才住房保障办法,为优秀人才提供真金白银的住房优惠。
来源:《嘉定报》记者 秦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