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舞台,两重帷幕,几次眉目流转诉说着柔肠寸断,几个走步转身翻越了千山万岭……淳朴直白的方言、又嗲又糯的吴音,合上悠婉的江南丝竹,把百种人生写照浓缩成一部精彩的戏。1月10日、11日,经典沪剧全本《大雷雨》在嘉定影剧院义演了两场,剧场内800多个席位座无虚席。一场近3个小时的剧目,赢得了台下80余次掌声。就连工作人员也在感慨:这剧场里好久都没这么热闹了。当演职人员集体谢幕时,掌声如约而至,有戏迷甚至大声喊道:“20多年啦!好久都没听过这样完整的一出《大雷雨》了!”
如此受欢迎,也许不少人会以为这是像上海沪剧院这样的专业剧团带来的演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台上11位演员,全都来自于嘉定镇街道英加戏曲队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演员的平均年龄近60岁。连续两天的义演,因他们的敬业与专业,让这支业余的“草台班子”圈粉无数。
姚惠芳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喜欢沪剧的她是这个临时剧团的团长。姚惠芳说,打小就有个愿望,想排一出完整的戏唱给爱戏的人听。既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就要抓住不放手。从台前到幕后,哪怕舞台再小、条件不够好,灯光、道具一样都不能少。“我们坚持,现场伴奏不能用唱碟,只能是乐队坐镇。”姚惠芳说,就连50余套戏服,也是剧团演员们亲手改制的,“这是我和大家对沪剧的热爱和坚持。”
排戏苦不苦?演员陈丽告诉记者,沪剧讲究字正腔圆,3本厚厚的台词全靠反复地听唱,100遍不行就千遍、万遍。对陈丽这样在嘉定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言,嘉定方言的发音与沪剧里的发音仍有所差别,“每当要对词时,这舌头老是绕不过弯来。”好在,陈丽得到了女儿的支持,女儿花了大量时间陪着她一字一句地练习,遇到发音不准的字就用便利贴备注,再反复练习直到校准为止。
可外人不知的是,这两场精彩的大戏,差点胎死腹中。原来,当演职人员确定之后,在大家排练至第13场时,姚惠芳没钱了。从租场地到吃饭的费用拿不出了,彩排的戏服也还没着落,让身为临时团长的她,第一次打起了退堂鼓。“光靠热情‘养不活’剧组,我们当时缺的是专业的指导和‘雪中送炭’的资金扶持。”姚惠芳说。
好在,姚惠芳的姐妹们及时伸出了援手。每月退休金不到3000元的陶菊芳,第一个拿出了自己的积蓄给了姚惠芳,随后沪剧沙龙里的陆全龙也伸出援手,这才将近20万元的排练和演出款项集齐。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来自专业沪剧团的演员贡春林,他主动担任全剧的艺术指导。经过7个多月的排练,这场完整的《大雷雨》最终与戏迷见面,整体质量也有了专业保障。
他们花了大量心思编排这出戏,还在舞美和道具上做了创新。例如,把复杂的舞美道具换成电子布景,这让演出不再受舞台场地的限制。“《大雷雨》对我来说很特殊,第一次完整看到这出戏,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之后我在嘉定就再没看过了。”饰演马惠卿的陆全龙说道,“我就想尽自己的努力排好这出戏,让嘉定的戏迷们过过瘾。”在陆全龙看来,他们只是一群爱唱戏的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让《大雷雨》继续演下去。“一场,两场,甚至是百场,希望这出戏能成为嘉定戏迷心中的一个品牌,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来源:《嘉定报》记者 李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