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表决通过,将通过硬约束的方式,让垃圾分类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软引导也必不可少。在这个寒假里,区文明办、区教育局首次联合开展“未成年人垃圾分类环保护照集章行动”,让学生们走进社区,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并由孩子带动家庭,提高垃圾分类参与度和准确率。
“洗发液包装瓶是可回收垃圾,杀虫剂是有害垃圾……”,2月13日上午,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希望社区邻里中心,一阵阵稚嫩的童声从走廊处传来——三年级学生沛沛和淼淼正在玩“垃圾对对碰”游戏。现场摆放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分类垃圾桶,两位小学生手拿代表着各种垃圾的卡通图形,按类投进相应的垃圾桶。游戏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她们的环保护照上盖上一枚印章。
其实,参加垃圾分类小游戏只是“集章行动”的其中一环。按照要求,全区1-3年级的小学生要在寒假期间完成科普、分类、宣传、守箱四大行动,每项行动涵盖了若干项具体任务,帮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以科普行动为例,包括参加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观看垃圾分类小知识视频、参与垃圾分类小游戏等。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后,同学们需携带环保护照前往指定的集章点盖章。目前,全区共有228个垃圾分类集章打卡点,均分布在各社区居委会和街镇志愿服务中心。
“以前自己分类的时候总会扔错地方,比如会把杀虫剂扔进可回收垃圾桶。”小学生淼淼说,参加完一系列实践活动后,纠正了自己不少的“误投”。今年寒假,淼淼还参加了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环保袋制作等活动,不仅提升了他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也带动了全家和小区其他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行动前后共准备了3个多月的时间,共发放了33000本护照,“开展这项行动,不仅是希望孩子们利用寒假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也希望能够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今后,区文明办将继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社会动员,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实效性。
在今年的区两会上,区绿容局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牛鼻子”就是源头分类的实效性,居村是做好分类工作的主要阵地,除了硬性政策规定,加强软引导也是做好垃圾分类必不可少的手段。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