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围绕这一根本性目标,六届区委六次全会提出,要着眼让群众有更多选择,注重打造质量民生,精准对接群众更高质量民生需求,积极引进市场化、专业化力量,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前不久,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正式揭晓,嘉定以东部地区第一的优秀成绩上榜亮相。如今在嘉定,有市民最爱打卡地“中国最美图书馆”,有24小时开放的“我嘉书房”,还有全国首创的“可量化、可执行”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文化嘉定云。
“‘我嘉书房’虽然面积不大,但让人感觉温暖,24小时想去就去,还能参加主题活动。”市民王大诚说。2017年,嘉定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共建24小时开放式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我嘉书房”,嘉定人均占有藏书量由1.04册增加到1.53册。而由嘉定首创的县域集成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对全区各层级近400个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保障、运行管理、质量控制等各方面进行规范,“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把之前点位上不一样的服务,变成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市民不管去哪个点位,获得的服务品质是一样的。”区文广局标准化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此外,嘉定整合全区图书馆服务、群众文化、文博艺术、广播电视的文化服务资源,推出“文化嘉定云”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演出、讲座、展览……市民只需轻触手机,就可将区内文化活动“一网打尽”,截至目前,已有超17万用户注册“文化嘉定云”,总访问量近4亿次,日均访问量超20万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一直以来,嘉定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改善民生。回顾过去的一年,学校越建越多、越来越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愈发完善。
2018年,上海大学附属南翔高中等6所新开办的优质学校,让嘉定学生在升学过程中有了更多更优的选择。此外,全市首个青少年科创集散地建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教育综合改革“砺新计划”和初中强校工程全面启动……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标志着嘉定教育事业的稳步提升。区教育局局长姚伟表示,嘉定将着力提升教育的服务能级、转型品质和融通活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教育资源圈。他透露,2019年嘉定还将新开办5所学校,同时引进教育智库、名校、院团等资源,形成优质引领、典型辐射的贯通式发展网络。
医疗同样是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新建的江桥医院和迁建的安亭医院有望于2019年底投入运营,嘉定还将探索区中医医院等专科医院与市级专科医院组建联合体。”区卫计委党委书记郑艳辉表示,今年嘉定还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医联体内涵建设和“3+X”家庭医生新型签约服务模式,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无巨细。针对“悬空老人”上下楼难题,去年11月,真新街道试点开展爬楼机服务,得到辖区内老人的一致好评。在真新街道养老院,还有一个爬楼机服务站,配备有经专业技术操作培训的服务人员,并开通了服务热线,只要老人有需求,提前24小时进行电话预约后,即可享受上下楼爬楼机服务。今年,嘉定还将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广中央厨房配餐,新(改)建10家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区卫计委主任方云芬透露:“2019年,嘉定将为65岁以上老人和60—64岁的‘1+1+1’签约居民提供一次免费体检,为1万名社区居民开展脑卒中筛查,为2万名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开展大肠癌筛查。”
来源:《嘉定报》记者 秦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