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医疗影像科技企业“联影”的初创团队来到上海,扎根嘉定。8年的时间里,联影拥有了超过3000名员工,子公司和研发中心遍及全球。60多款国产系统和软件产品获得了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可。
巨大成功的背后,是一支支强大的研发团队。目前,公司拥有130多位海归科学家、200余位博士、500余位具有国际大公司和行业知名企业工作经历的精英。经过多年努力,联影的研发团队将“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褚旭博士和他的团队便是其中之一,他们都来自国内重点大学,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在磁共振领域,他们走进了业内研究领域的“无人区”。
在联影最新发布的“时空一体”TOFPET/MR项目中,该团队具体负责研发梯度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两个核心零部件。“前者为整机提供‘马力’,后者则是‘雷达’。目前为止,这两项核心技术是国际上最好的。从参数上看,我们产品的马力最大,稳定性也最强。”褚旭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研发项目,如同父亲欣赏孩子。
在褚旭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的核心技术研发环境不算太好。“在清华大学,师哥师姐们大多选择外企工作,因为那时鲜有国内企业注重核心技术研发。比如网络测试仪,当时清华大学一个系仅一台,但在外企研发中心,两三人就有一台。因此市场对国产设备也缺乏信心,这是大时代环境决定的。”褚旭说。而国人在外企工作,几乎只参与做局部的零部件。“如果说参与研发的人属于吃过猪肉的人,使用过核心技术和设备的人属于看过猪跑的人,那么从零开始养过猪的人几乎没有。”但是,联影给了中国研发人员一个大展宏图的平台。
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褚旭,来联影工作就是出于自己科技报国的初心。当时,听说国内有一家全新的企业要搞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褚旭的心被打动了。“不山寨,联影要改变国产医疗产品落后国外的现状”,这句话彻底点燃了他的斗志。
创新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在褚旭的团队中,研发人员来自电气工程、射频等多个领域,但谁都没有海外留学的经验,要搞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得一切从零开始。他们有过胜利的喜悦和狂欢,也遇到过瓶颈和绝望。有一次,一款梯度功率放大器产品已经做到产品化的最后一环,但因在内部测试中发现产品底部一个零部件有干扰,会发生报错的隐患,2年的研发成果就此全盘否定,推倒重来。
在褚旭的团队里,有一条不成文的“1-9定律”,即:完成产品研发任务仅需10%的时间,另外90%的时间是在不断自我否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我们还要做到知其所以非然。”褚旭说,“我们把研发过程看成走迷宫。如果我们要山寨产品,选那条别人成功的路走就够了。但要走自主研发,就要把剩余的路都再走一遍,从根本上掌握设计规律,这样到达无人区时,才不会迷茫。”
研发团队的创新勇气,来自联影这个大平台。对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其周期远长于整机,联影对此给予了足够的耐心、信任和资金投入。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大家将每一个设备的研发创新,力争做到极致,为的是把“中国创造”永远刻在高端医疗领域的顶端。
未来,联影将继续追求更广阔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来源:《嘉定报》记者 李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