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徐行镇文广中心的草编名师工作室,“上海嘉定徐行草编”新一代传承人王勤,正与镇阳光之家的工作人员讨论如何改进“黄草裙”。“裙身有点太长,把中间的水波纹路减少一道,这样差不多吧?”王勤指着裙子说道。在工作室内,整面墙的木架子上放满了各种黄草编织作品,另一边,悬挂着不少黄草原材料。
“出生于徐行,怎么能不会黄草编织呢?我五六岁就会帮妈妈搓绳了。初中时,我用自己做草编赚的钱买了条粉红色的小裙子……”但是,即便是在“黄草堆里长大”,王勤依然没有想到,多年以后她会以黄草编织作为自己的事业,并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获得“五一奖章”和嘉定工匠的荣誉。
“非遗”传承中注入的工匠精神和匠心文化,正让黄草编织这一传统手艺重新焕发青春。王勤告诉记者,目前流传下来的黄草编织方法和花样超过百种,比如普遍使用的竹叶、小梅、连升等花纹,熟练的工人不用看图样,就能轻而易举地编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黄草编织的花样必须创新。”在王勤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上百张纸样。这些纸样有点像风靡一时的“十字绣”:成千上万的方格子上,按照图形勾勒出图样。“现在基本上什么都能编织,比如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嘉定的法宝、德宝,清正廉洁字样,等等。”王勤告诉记者,现在的草编手艺人,不光需要有娴熟的技术,更需要有设计能力,因此,对年轻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除了创新图样,利用新材料,进行跨界合作,也是王勤正在探索的方向。去年,在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王勤入围决赛,展出了她的三件作品。其中一件作品为“龙凤果盘”,是徐行草编与金华竹编的一次跨界组合。果盘内瓤是黄草,中央编出了龙凤图案,外围用竹编加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黄草织品是易耗品,精致好看却不耐用,怎样让织品更加坚实耐用,是王勤一直在破解的难题。
在2017年同济大学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培训课上,王勤接触到了金华市的竹编,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与草编在编织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竹的质地更为坚硬牢固,王勤看到两相结合的可能,便向竹编老师学习竹编技法,最终完成了这次跨界。“这件作品更像是力与美的组合,既有竹编的韧又有草编的精。”王勤说。她还主动探索草编与其它编织元素的完美融合,目前已独创了复古时尚草编包等新型草编作品80余件。她说:“要将徐行草编以更符合当代人接受的方式融入到生活中去,它的生命方能延续下去,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
王勤还设计了黄草织品与皮革、金属等材料的组合,制成了手包、收纳筐等物品。在王勤的办公桌上,一个精致的收纳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收纳筐内部是铁质结构,以此为框架编出主体,收口处用彩色棉线和小挂饰点缀,整个收纳筐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精美,也有现代家居的清新雅致。
王勤认为,作为“非遗”传承人,自己独有匠心还是不够的,尚不能言匠心文化的传播,应该把“非遗”内在的生命和活力在更广的社会空间发扬光大,活化成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活跃元素,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在计学成、王勤等传承人的推动下,“草编之乡”徐行镇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的运作新模式,一批以草编为元素的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同时,镇里推动“徐行草编”进课堂,在徐行小学将草编艺术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草编名师工作室则积极培育年轻草编手,推出更多的草编新产品。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