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上海地铁共同成长起来的检修工人,陈勇已经与地铁打了近20年的交道。每年,他参与检修过的地铁车厢最多时达300多节。20年间,他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简化了检修流程,他完成的技术创新,无形中也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进步。
陈勇出生于1973年,16岁时,他作为回沪知青子女进入上海第五机床厂学习钳工技术。1999年,他偶然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上海地铁公司的社招信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勇报名了。那年正值地铁1号线的大修时期,急需大批技术工人,就这样,只有职高学历的陈勇成为了一名地铁工人。
当时,国内只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通了为数不多的地铁线路,可以参照学习研究的经验做法寥寥无几。接手检修工作后,陈勇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经常在车间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同事问。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先后拿到了大专文凭、高级技师证,并有多项技术申请为专利。
2009年底,横穿嘉定的第一条轨交线11号线正式开通。2014年,申通南车(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成立,落户嘉定。伴随着上海地铁版图的扩大,陈勇也成长为公司当仁不让的技术骨干。
“想偷懒,就动脑。”这是陈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地铁线路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担子也越来越重,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来实现更大的产能,方法只有一个——提高效率。”陈勇说。在他的带领下,申通南车成功设计并制作了一种电机专用的运输架,有效缓解了两种车型同时作业时带来的场地紧张问题;还制作出一种可以拆卸车厢上全自动车钩的拆装设备,将原来的工艺简化为一个“微创型手术”,每台车的维修时间由4小时减少到2小时,同时也保障了生产安全和安装质量。
去年初,陈勇又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多车型的工艺转向架,改变了以往一种车型配一种转向架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目前,这种工艺转向架已经投入应用,将在行业内推广使用。20年来,他为各个班组量身定制的作业架、运输架等专用工装设施,品种达300多个。
近年来,申通南车成立申南工作室,陈勇负责了其中的钳工实训。“与地铁打交道,就要多看、多做、多练,经验和窍门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陈勇把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都浓缩在这句话中。在教学指导中,陈勇并不会给出条条框框的机械做法,而是主张大家自己摸索,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给他们方向。通过工作室的师徒带教,目前已经有15人取得了中、高级技工职业资格。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