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心人:暖春,有你更温暖

日期:2018年3月1日 09:13: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他是乐当拐杖的助老员,春节里,依旧拖着残疾的身子,为“爷娘”忙碌。

她是“比女儿还亲”的好媳妇,春节里,依旧侍奉床前,照料半瘫的公公。

他们是“1个帮5个”的“老伙伴”,春节里,依旧守护着35位高龄老人。

……

上海好心人,曾经讲述你们,泪盈眶;

上海好心人,再次走近你们,心温暖。

用无私奉献谱写人间真爱!

谢谢好心人——

暖春,有你更温暖;

争做好心人——

上海,更加有温度。

王伟 孤寡老人的“拐杖”

“白加黑”守护“爷娘”

【回放】

2017年1月2日 10版

《他乐为孤寡老人当“拐杖”》

56岁的王伟幼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后遭遇车祸,腿脚不便,就是这样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挑起了社区助老员的担子。

【回访】

春节记者再次来到金山区漕泾镇花园居民区,这里90岁以上孤寡高龄老人有19人,他们一提到社区助老员王伟,无不翘起拇指点赞。

入冬以来气温骤降,为了不漏掉老人的求助电话,王伟把手机铃声开到了最高档。

“高龄老人遇到问题,不少发生在夜里。我得白加黑地守护他们。”有一次深夜,王伟突然被手机铃声惊醒,是90岁的叶仁昌家里来电求援。王伟赶到叶家,一看吓了一跳,原来叶仁昌肠胃不适,深夜如厕完却站立不起来……王伟立刻赶到,把老人扶上床,盖好被子后,等他熟睡,才放心离开。

为了让老人们欢度春节,王伟一一梳理了每条诉求:孤老朱凤娥患有严重支气管炎、高血压,近日又添感冒,王伟整理了她的“小药箱”后,配足了降压药、感冒药;春节期间水电煤使用量大,王伟带上工具逐门逐户检修;孤老魏老太家的水井抽水杆坏了,王伟帮她更换零配件;王伟还自掏腰包订好水果、蛋糕,大年初一挨家拜年。老人们说:“王弟弟就像阿拉的亲生儿子。”

刘洪珍 10年坚守病榻旁

春暖花开带公公去郊游

【回放】

2017年8月28日 11版

《“好媳妇真是比亲闺女还要亲”》

嘉定区安亭镇嘉亭菁苑居民刘洪珍10年坚守病床边,无微不至照料“半瘫”公公。

【回访】

狗年春节,记者走进刘洪珍的家,她一脸喜色,原来这半年多,公公好像“逆生长”了,不仅思路清晰,讲话流畅,会走会动,身子骨也比以前硬朗多了。

10年里,虽有不少家人守护,但公公“只认”媳妇刘洪珍。一天深夜,公公服用了过多安眠药,起来小便时摔倒在地,家人赶快送他去医院,可公公“闹着”一定要刘洪珍陪。

春节里,刘洪珍依然“足不出户”守在老人身边,“春暖花开的时候,公公身体好了,我带他去郊游,那时我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韩圣彪秦艳丽 见义勇为好夫妇

要力所能及帮助更多人

【回放】

2017年8月11日 13版

《“石头雨”中逃生后他又冲进大巴》

去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正在当地旅游的韩圣彪一家,遭遇到了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大巴被“石头雨”砸中,一家人刚经历生离死别后,韩圣彪又冲入大巴,只为解救一对母女……

【回访】

春节,记者来到韩圣彪家中,再次走近这对为救他人,曾主动“走近死亡”的夫妻。

“经历了那场灾难后,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了。”韩圣彪告诉记者,经本报报道,他们的故事很快传播开来,去年,成为了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集体的一员。不过,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赞许,韩圣彪和秦艳丽却看得很淡:“当时在那个环境,互助,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秦艳丽是一名医生,本职工作就是救人。她坦言,在医院曾见证过不少生离死别,但在面对天灾时,那种无助感,却实在令人喘不过气来。当时,她拖着隐隐作痛的身体,简单救护伤员。事后才知道,自己断了6根肋骨,情况也十分危急。

夫妻俩告诉记者,灾难使他们学会了感恩,更珍惜与家人团圆的每一天。今后,他们将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人。

老伙伴 安亭志愿者服务队

修电器送蛋饺为爱忙碌

【回放】

2017年5月17日 13版

《1帮5,温暖35位高龄老人》

嘉定区安亭镇玉兰第二社区有7位可敬的老人,他们结成“老伙伴”志愿者服务队,帮助小区里35位高龄和独居老人。

【回访】

新春记者再次走近这些好心人,又读到了不少温暖的故事。

队员沈惠如结对的5位老人中,都是知识分子或离休老干部。平时,沈惠如做得最多的就是经常上门看望老人,并为他们做些充煤气卡、缴水电费之类的事。今年1月,沈惠如新“接收”了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方听力不好,沈惠如每次与他交流总要大声开足“喇叭”。

沈惠如的老伴钱美华也是热心人,天气好时,她将老人们集中在一起“孵”太阳,为他们讲故事,俨然成了托老所所长。

春节到了,队员曾玉玲帮唐静霞阿婆做好了肉圆、蛋饺等。93岁的唐阿婆是孤老,曾阿姨三天两头带些水果和点心上门看望,跟她聊天。老人家中的窗、锁、电灯、风扇坏了,她都帮着修好。

李蓉2016年退休后加入到“老伙伴”志愿者服务队,之前她曾是居委干部,对小区情况轻车熟路。她帮扶的对象顾杏云阿婆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老伴过世多年,无依无靠。李阿姨主动为老人买菜购物,还买来工具学起了理发。每次看到李阿姨为自己理好的新头势,顾阿婆总是喜笑颜开,“嗲得来”。

桂建明 义务理发40年

做好事是习惯更是快乐

【回放】

2017年7月21日 11版

《“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嘉定区安亭镇春盛苑居民桂建明坚持为民义务理发40年。

【回访】

狗年新春前夕,桂建明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在小区里、公园里,一会又到托儿所或行动不便老人家中义务理发,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为最后一对老年夫妇理好了发才总算松了口气。“40年来,每年我都是这么过来的,已成了习惯。”桂建明说。

桂建明数十年坚持义务为民理发的事迹在当地被广为传颂。这几年,他收了6位徒弟,足迹遍布社区、敬老院和学校。在许多安亭百姓的心中,桂建明就是身边的活雷锋。

桂建明将为民义务理发当作生活中最开心的一件事。虽然社会给了他很多荣誉,但他对这些看得很淡。“只要看到大家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徒弟们纷纷表示要以师傅为榜样,传承他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把好事一直做下去。

顾崔滇 68路“80后”驾驶员

多罗嗦几句多一份平安

【回放】

2018年 1月 31日 9版

《因为公交司机干了这件事……》

老人坐轮椅乘公交去看病,遭遇下车难。公交司机将车停在路边,把老人抱下车,一路护送至医院。

【回访】

春节里,记者乘上从昌化路武定路开往丰宝路聚丰园路的68路公交车。“年纪大的乘客,上车请拉好扶手,过年注意安全。”停靠在站台后,顾崔滇除了按下语音报站键,还不断“口播”,叮嘱着乘客。“语音报站可能听习惯了,我多唠叨几句,乘客可能更‘听得进去’。”68路一共21站,每到一站都要说一遍,“从我开车的第一天起,就养成这个习惯了。68路途经多个居民区、4个医院、3个小学,上下车的老人和孩子都不少。我多罗嗦几句,就多一份平安。”如今,不少驾驶员都“效仿”起了小顾的做法。

顾崔滇是已有9年驾龄的“80后”驾驶员,他从不开“英雄车”“赌气车”,“电动车惯性大,刹车时要提前预判,不然乘客就会感到‘冲’,不舒服。”采访时,一旁的乘客郑阿姨扯了扯记者的衣角,“我和女儿一直乘68路,他开车又稳又快,对待乘客耐心热心,真是好!”

来源:《新民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