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围绕“中国梦”、建军90周年、党的十九大、中华创世神话等主题,全市共创作各类群众文艺作品3.89万个(件)。这是记者在“寻差距、找不足,提供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对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海将继续激发群众文艺创新创造活力,打造上海文化艺术品牌。
“群星奖”是群文领域最高荣誉。去年,以市民文化节为平台,全市开展以“群星奖”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为主体的巡演活动,覆盖16个区,演出近350场。为备战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市文广局建立了“群文创作孵化机制”,对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涌现的新作品进行“一作品一对策”的修改、打磨和提高。同时,发挥戏剧、书法、美术、文学、曲艺、合唱6个群文创作基地和示范点的引领作用,举办曲艺创作、广场舞创编、合唱指挥、民乐创排等专项培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
上海群文创作还存在精品不够多、优秀创作人才不足、艺术门类创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难题有时候要靠百姓参与来解决。”嘉定区文化馆馆长李辉介绍,嘉定区投入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定期聘请市级专家教授进行指导,搭建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创作示范基地”,如安亭镇“曲艺创作基地”、南翔镇“合唱创作活动示范点”等。同时,也为基层创作节目搭建展示舞台。南翔百花合唱团近年来参加市、区级以上各类演出比赛120场次,公益演出530场,获得国家、市级等多个奖项。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则通过商居融合拓宽了公共文化资源的输送渠道。
公共文化服务已进入“问需于民”的时代。从百姓需求出发进行群文创作,是打动人心的关键。为了方便送戏到社区,上海文慧沪剧团设计了一套适合公共文化配送的小场景。去年,推出《沪剧王派赏析》和《沪剧小调赏析》两个艺术导赏类节目,在观众听戏的同时,让他们知道沪剧的所以然,讲一讲、唱一唱、教一教。
“公共文化创作应充分展示现实主义题材,寻找身边的英雄。”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说:“365天全覆盖的市民文化节不仅是载体,也是平台。大家聚集到这个平台,使文化流动起来,让文化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