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定有座“宝山”

日期:2018年3月12日 09:16: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嘉定建县已800周年。今上海市的范围,百分之十六来源于宋代嘉定县;它横贯现在的宝山、普陀、静安、虹口、杨浦和浦东等6个区,即吴淞江故道以北地域。正因如此,坐落于长江口的浦东高桥在南宋中期至清代前期一直隶属嘉定县,许多人或许不晓得这里曾有座“宝山”。

长江口第一座大型航标

古时候,从事航海者多以山脉、岛屿作为辨别航线、港口的标志。然而,雄踞我国海岸线中点的长江口一带是平原,无特殊景物可于做表识;江海交会之处,风大浪急,礁滩密布,过往船舶常因迷航而失事。明代初期,随着来上海的商船逐渐增多,为了保障水上安全,吴淞口外亟需醒目的导航标志。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平江伯陈瑄为此上疏明成祖朱棣。《明史·陈瑄传》记载:“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明年,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清浦(按:浦东高桥古称)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陈瑄的建议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很快就获批准。

翌年春,陈瑄调集数千人,在浦东高桥东北建起长江口第一座大型航标,并派专人驻守。《明史·陈瑄传》记载:“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明成祖朱棣在这篇碑记中说:“嘉定濒海之墟,当江流之会。外即沧溟,浩渺无际。凡海舶往来,最为冲要。然无大山高屿,以为之表识,遇昼晴风静,舟徐而入,则安坐无虞。若或暮夜,烟云晦冥,长风巨浪,帆樯迅疾,倏忽千里;舟师弗戒,瞬息差失,触坚胶浅,遄取颠踬,朕恒虑之。今年春,乃命海运将士,相地之宜,筑土山焉,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于是咸乐其便,不旬日而成。周围树以嘉木,间以花竹,蔚然奇观。先时未筑山之前,居民恒见其地有山影,及是筑成,适在其处,如民之所见者。众曰:是盖有神明以相之,故其兆先见,皆称之曰宝山。因民之言,仍其名而不易,遂刻石以志之。”这块永乐御碑的正式名称,明代郑若曾的《江南经略》记为“御制宝山碑”,而乾隆《宝山县志》则写作“明成祖御制宝山碑记”。

由此可见,“宝山”是在人们的急切期盼中诞生的。根据一些文献记述,它的基部以巨木为桩,上垒大量石块和泥土而成,四周树林苍翠、花卉吐艳;顶巅不仅有设计巧妙的用于导航的烽堠,还造了观音殿、龙王庙,春秋时节拾级而上的游人络绎不绝。

设施方便船舶出入

尤其值得一提,郑和在永乐年间多次从太仓刘家港启碇下西洋,都经过吴淞口出海,“宝山”也成为其大型船队的航标之一。明代王世贞的《宝山堡记》对“宝山”作过描述:长江口外“海多沮洳,不利漕艘,宜裒土若山者以识之”,“中贵人和(按:郑和)等海舶之收启亦取标焉”。

当时,“宝山”堪称很先进的导航设施,它的“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极大地方便了船舶出入长江口,对于促进黄浦江航运贸易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弘治《上海志》记载:船商“乘潮汐上下浦,射贵贱购贸易,疾驶数十里如反复掌,又多能客贩湖、襄、燕、赵、齐、鲁之区。”

“宝山”的出现,也促进了当地海防建设的发展。新版《川沙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年右参政兵备王叔杲筑城于‘宝山’之西麓,两年建成,为宝山城。城周长495丈,高2丈6尺2寸,四门皆建楼。敌台、窝铺、吊桥、护城壕等俱备,系明代海防驻兵之所,驻军2千名左右。城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坍没入海。现尚存造城石刻一块,存放于清代宝山城遗址内。”

非常可惜的是,在万历十年(1582年)夏的一天,狂风暴雨,巨浪翻腾,海水冲垮土堤,使“宝山”坍入海中。事后,人们将幸存的永乐御碑搬至清浦旧镇的东桥之北,并设了碑亭。因而,万历《嘉定县志·山岗》记载:“宝山西北四里有御制碑”;光绪《宝山县志》也记载:“御碑亭在清浦镇东桥街北”。

清代初期,文人侯荣追忆这座我国沿海地区比较早的著名航标时,曾吟出“土筑孤峰作表识,舢舻弥望风帆收”之诗句。同治元年(1862年),经过航运界强烈要求,在吴淞口设置指示潮位的标杆,以及3个指示浅滩的灯标,为船舶助航;接着,在吴淞口西岸的一座洋式矮屋内点燃油灯,指示船舶进入吴淞口航道;随后,又建起吴淞灯塔,替代矮屋内油灯。至上世纪70年代,这里耸起一座高40多米、建筑面积达850多平方米的信号台。它们可算是“宝山”的后继者。

“宝山”一词作为地名沿用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分出宝山县后,“宝山”一词被作为地名沿用下来。至于永乐御碑,到1927年由于原先的碑亭早已倒塌,它被移入高桥公园(今高桥中学)的一个亭内。

永乐御碑已有600多年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是值得珍视的文物。1983年12月,原川沙县人民政府公布永乐御碑为文物保护单位。翌年秋,经上海市文管会资助,仿照从前“宝山”形式,垒石为阜,重建碑亭,保护永乐御碑。2002年1月,“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立于亭边。2004年8月,又对碑亭进行了修缮,为确保不风化,永乐御碑被置于密封的钢化玻璃罩内。鉴于永乐御碑的文物价值,笔者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近年曾提交社情民意信息,建议把它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近,趁赴浦东高桥古镇采风之便,再次观瞻永乐御碑。面对那古色古香的碑亭,凝视着饱经风霜的碑石,我不禁想起近人沈轶刘在《高桥竹枝词》中所云:“永乐碑连永乐钟,钟声寂寂一碑丰。”是啊,这块明代立于嘉定县境的高约1.8米、宽约0.8米、厚约0.3米的“御制”碑记,生动记录了一段古代上海历史,也真切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摘自中西书局《翥云》

来源:《新民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