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35总规”指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其中“多圈”指的就是城镇圈,这是郊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
城镇圈、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则是拥有几十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和一定人口经济规模、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建制镇。相关人士建议,上海特色小城镇建设,应该融入上海城镇圈发展,扮演好“蜡烛芯”“过渡带”“协同区”的角色。
蜡烛芯:火源发散照亮周边
安亭镇重大工程实事办公室主任崔亚飞认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地区发展的契机,包括产业、人口、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源向特色小城镇集聚,让特色小城镇成为整片区域的城镇化标杆,然后再向外辐射。
“蜡烛芯”不宜过大。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是面面俱到“摊大饼”式的,而是以点带面,由“火源”发散光芒照亮周边,形成燎原之势。
能否在行政建制的特色小城镇范围内,重点规划一块区域作为特色小镇?安亭镇规划了“汽车未来”小镇,辐射范围包括汽车城核心区和安亭新镇,力争成为嘉定建设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安亭镇希望,小镇将来能够成为“蜡烛芯”的最亮点,具有试验性、示范性。
过渡带:区域经济服务中心
按照“上海2035总规”的思路,每个城镇圈都有“圈中心”(如新城区)和“圈外围”(如行政村、自然村),但圈和圈之间乃至城乡之间,是需要过渡带的。
专家和不少基层干部认为,特色小城镇应承担这样的过渡职能。一方面,小城镇可以承接大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另一方面,乡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认为,特色小城镇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一座“中转码头”,可以补上城镇体系缺乏过渡的短板。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建江认为,建制乡镇和非建制集镇是乡村的区域经济中心和服务中心,部分可以作为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来创建。要增加这些小城镇的二三产业功能,同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配套也亟待跟上。
协同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上海很多空间资源统筹需要和周边地区一起考量,交通体系建设、水系保护等,需要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达成预期目标。
上海一些特色小城镇如能对接好长三角,成为长三角城镇圈的“协同区”,就能形成多方合作共赢局面。比如,安亭镇希望打造以安亭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青浦、虹桥、昆山、苏州、太仓等地)、一小时经济圈(松江、常熟、张家港、无锡、嘉兴等地),不断扩大汽车产业“朋友圈”,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实现汽车产业的集聚发展。
专家建议,邻近上海市域边界城镇圈中的特色小城镇,应和相关区域建立跨行政区协调机制;促进规划共同研究编制,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实现功能布局融合。特色小城镇的创建,为上海经济聚合各类高端要素、通过长三角联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