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双休日,位于嘉定区江桥镇的佳飞蔬果合作社总是人气十足。有父母带着孩子,也有结伴前来的年轻市民,提起竹篮,他们在连栋大棚里忙碌地采摘,很快,黄瓜、番茄、甜椒等蔬菜被一一收获囊中,称重包装后就可以直接带回家。合作社的蔬菜采摘园今年正式开放,经营合作社的颜氏父子正是江桥本地人。
2012年,颜佳龙回到家乡江桥镇,承包了300亩土地。原先,这片地都是来自四川、安徽、贵州、河南等地的外来人口在零星种植,颜佳龙挨家挨户地从85户农户手里把地收回,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地收回来了,土壤里化肥过量、重金属污染的“后遗症”却比他想象得更严重:沟渠里的水泛着绿,翻开土,一条蚯蚓也找不到,更别说青蛙的踪影了。
今年六十岁的颜佳龙从小在江桥长大,干过农活,当了六年的农机手,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去了镇里工作,在运输行业干过,1992年开始从事化工贸易,一直和药材打交道。那些年,回乡务农的念头始终在颜佳龙脑海中徘徊,6年前,他下定决定回来,土地很顺利地流转到了,摆在颜佳龙眼前首要难题就是修复土地。“当年,这片地非常不平整,坑坑洼洼的,高的地方有1.5米,而低洼地是浸泡在水里的。”颜佳龙用了六部推土机用以平地,为了确保精准,他还用水平仪一一测试。平地后,最重要的就是养土,没想到,这一养就是整整五个年头。五年间,颜佳龙细心呵护着土地,养草翻地,一点也不含糊。“80后”儿子颜骅原先在国企上班,看到父亲坚定的务农之心,也辞职回乡。“父子兵”齐上阵,铆着一股子劲,要把脚下的土地共同打理好。
2016年,颜佳龙自筹资金,同时申请到了市、区两级农业项目补贴,陆续建造了250个蔬果大棚,其中13个是连栋大棚,每个棚的面积约492.8平方米,棚里装有先进的滴灌和喷灌设施。“我们施的都是有机肥,水源则是‘天上水’。”为确保精准施肥水,在儿子的提议下,颜佳龙特地建造了一个人工蓄水池,收集天上落下的雨水,再经三次过滤,储存在1000吨容量的储存管,最后通过管道输出,用于浇灌。
2017年,第一茬蔬菜种了下去。在品种选择上,儿子颜骅根据市场调研结果,选择了市民喜爱的茼蒿、菠菜、芥兰苗、香菜、生菜、菠菜等。像茼蒿菜种植面积就有60多亩,一年可以种7茬,亩利润在四千元左右,可以达到周年供应。茼蒿菜不仅供应上海市场,在宁波、温州等地也有不错的销量。颜佳龙告诉记者,上海市民喜欢绿叶菜,他就多种点。此外,辅以一些茄果类的品种。“现在劳动力成本高,土地成本也高,我们的绿叶菜90%是要供应上海市场的,而茄果类的,比如水果黄瓜、樱桃番茄,黑珍珠番茄等特色品种也很受欢迎。”今年2月,颜佳龙与同济大学、西郊国际农产品中心等单位达成合作社协议,为高校和企业食堂全年供应绿叶菜。此外,合作社的芥兰苗和鸡毛菜也开始远销北京、深圳等城市。
“开放采摘项目,就是要让市民亲眼来看一看,他们餐桌上的绿叶菜是如何种出来的。”颜佳龙告诉记者,除了蔬菜外,合作社的大棚里又种上了“白色草莓”、樱桃等水果,他希望市民既然来了,采摘时的品种也能丰富些。今年,他还种上了桃树和葡萄。
“做农业是个良心事,尽管回报十分缓慢。”采访中,颜佳龙也坦言自己的压力不小,今年,合作社贷款数额已经超过1500万元,未来还要继续投资。现在,合作社为农户统一供种、供肥料,许多有种菜经验的人纷纷前来。现在,最年轻菜农只有三十来岁。此外,颜佳龙还把刚刚从江桥镇农技中心退休的“老法师”请来做技术顾问。颜氏父子有个心愿,希望家乡的土地上源源不断种出绿色蔬果,更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安全新鲜的农产品。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