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女老板有热心肠把党务工作变成主业

日期:2018年5月24日 10:3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最近,嘉定区一次入党宣誓活动中,新党员大林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出现了。大林是菜场卖肉摊位个体户,他为了重要活动换上新行头,紧张得连衣服吊牌也忘了剪掉。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党总支书记赵宪珍细心地帮他剪去,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在南翔镇,59岁的赵宪珍被流动党员亲切地称为“追风筝的人”。20年前,南翔镇党委创立了上海第一家流动党员学堂,如今已扩大设立了9个党支部,300多名党员有菜场小贩、家庭主妇、有博士研究生等,看似没有交集的一群人,犹如300只风筝散布在不同角落。为了牵起这些“风筝”,她把经营饭店这个“主业”退居成了“副业”,而党务工作变成了“主业”。可她乐此不疲,做得有滋有味。

赵宪珍的同事总结:赵宪珍做党务工作,特别擅长“攻心”。2012年正处于嘉闵高架动迁时期。一户经营玻璃生意的业主老沈,家中有90多岁的老母亲瘫睡在床,又有身患抑郁症的妻子,唯一的儿子也失业在家,全家都靠这间小小的店铺谋生,不愿意配合动迁工作。

赵宪珍知道后,主动走上门,一次、两次、三次谈心,仍不见效。她知道,这事急不来。她发现,老沈的妻子虽然有抑郁症,但是家中的大事小事她拍板的多。以后登门,赵宪珍便陪着女主人聊天,她发现女主人常织毛衣,可一针高、一针低,技术不是很好,她跑去毛线店买好毛线,在家用了几天时间织了一件漂亮的粉红色毛衣,又自掏腰包买了营养品,再到老沈家探望一家人。一来二去,他们成了朋友。终于有一天,女主人对丈夫说,“老沈,你签掉协议吧,赵宪珍这么好的人真难碰上了。”签好协议后,赵宪珍仍热心为老沈找店面,帮他的儿子推荐工作。之后,老沈带动了一批小业主签约,工程进展顺利。

“党务工作,做的是凝聚人心的工作。”赵宪珍的秘诀是“带头示范,以心换心”。她发现,初次参加党员活动时,一些个体户党员很散漫,听场报告或者开个会,坐在凳子上时不时来个“葛优瘫”。而一两个小时下来,赵宪珍挺直腰板,端坐着。她告诉个体户党员们“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身体能量会被激发出来。”一些党员向她学习,从改变精神面貌做起。大家发现,慢慢地,内心自信了许多,党员的身份越来越被他们看重。

年轻时,赵宪珍是个“卖菜姑娘”,从嘉定江桥到普陀区、杨浦区,她每天骑几小时自行车去卖菜。经济收入好了起来,她靠多年积蓄在南翔开了家饭店,生意越做越好。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她总想起身边还有许多困难的人需要帮助。

1998年端午节,她拎着亲手做的200只粽子和一箱牛奶,来到南翔镇福利院,和老人们一起过节。当她得知许多老人是孤老,更想尽一尽“闺女”的义务。这以后,赵宪珍每年都不忘回“娘家”走一走:元宵送圆子、清明送青团、端午送粽子.……过新年时,她邀请老人到她的饭店吃团圆年夜饭,这成了饭店十几年来不变的“传统”。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凝聚起来,可她的饭店规模却越来越小,从1000平方米缩小到300多平方米,40多名员工减少到十几人。她白天忙党务工作,晚上回饭店照看管理,她的丈夫开玩笑说:“你干脆把饭店牌子摘了,挂上‘管闲事’牌子好了。”说完给她端上一碗汤,她感觉很温暖。

她时常想起种菜卖菜的那段时光。“哥哥得了脑膜炎,弟弟身体也不好,虽然学习成绩很好,我早早辍学,帮母亲干活。”赵宪珍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庭的命运,“感恩生活,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内心更富足。”

来源:《解放日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