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亲”让文化“活”起来

日期:2018年6月7日 11:0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日前,嘉定区徐行镇钱桥村的村民们在村委综合活动室内欣赏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而这场演出所有的演员都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与他们相邻的菊园新区,这场跨街镇的演出正是菊园新区从去年底开始启动的“文化走亲”活动的一种形式。“你拿出你最优秀的节目给我,我拿出我最拿手的绝活给你”,双方交流和盘活公共文化资源的方式正在让菊园新区、甚至整个嘉定区的文化“活”起来。

家门口的“文化走亲”受热捧

民乐合奏《扬州小调》、舞蹈《欢乐连年》、沪剧《女人的眼泪》、拉丁舞《激情的桑巴》、独角戏《走亲》、越剧《送花楼会》……这场被安排在华亭佳苑第一宴会厅的文艺演出是菊园新区与华亭镇的“文化走亲”。11个节目安排得满满当当,被称为“菊园越剧小王子”的朱严君既是《送花楼会》的表演者,又是整场节目的主持人,他回忆道:“与华亭镇的走亲活动是将节目直接送到了他们的村居,由于活动现场座位有限,居然有居民搬着小板凳前往观看。”朱严君觉得,这样像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一般的热闹场面既让现场的气氛轻松融洽,又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

而每与一地“走亲”便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创作出原创作品的管虎奎更是不住感慨 :“村、居民们太需要这些了,有了送上门的文艺汇演 、展览、活动,哪里还有时间吵架、闹矛盾,可以说这些活动填补了他们日常空缺、无聊的生活。”作为为数不多的语言类节目 ,管虎奎地道且贴近生活的表演已成为菊园配送节目的一块“活招牌”。

让非遗文化在“走亲”中传承

菊园新区“文化走亲”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除了文艺汇演,最引居民热捧的当属非遗文化交流与传播。非遗文化在菊园新区颇有渊源,其中最出名的分别是区级非遗项目嘉定盆景(盆树)技艺和市级非遗项目小青龙舞龙会。

周惟新是嘉定区非遗项目“嘉定盆景(盆树)技艺”的传承人,从前都是定期在社区开艺术讲座,而前不久,“文化走亲”则将周惟新的讲座“搬”到了青冈村综合活动室。“我喜欢养一些花花草草,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听周老师亲自讲课 ,我还向周老师请教了多肉植物的养法呢!”范阿姨表示,能在自家门口听到非遗传承人的讲座,既开心又激动。

菊园新区有舞龙的传统 ,而面临失传的小青龙舞龙会每逢元宵节才会出来舞一舞,平日里则很少能见到。“以前只有一些图片展,实物展和表演等居民很少看到。”菊园新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马慧怡表示,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文化,菊园将首先把小青龙“舞”进校园进行“文化走亲”,培养更多传承人。

全方位“走亲”盘活文化资源

截至目前,菊园新区已分别与外冈镇、徐行镇、嘉定镇街道、华亭、新成路街道和徐行开展了“文化走亲”活动。除了横向的走亲外,今年5月,菊园新区还开展了面向辖区内各个村居的纵向文化走亲,流动音乐汇、流动美术馆、有戏影院、漫话古砖、沪语童谣汇、童乐美工坊、书虫故事会、周五有戏等,10个项目200多场活动以“点单配送”的模式送到居民家门口。“这种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村居之间互换演出、展览及其他文化资源的‘文化走亲’活动将成为常态。”马慧怡说道。

事实上,民间才是高手云集之地。江桥的歌舞、嘉定镇的锡剧、徐行的杂技等也都极具代表性,而他们也在“街镇走亲”、“村居走亲”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外区、甚至外省“文化走亲”的新局面,据了解,外冈镇和太仓市城厢镇、安亭镇和昆山市花桥镇就会定期交换文艺骨干,实现文化跨区域交流。

嘉定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文化走亲’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相互配送,更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仅将本地的优秀资源‘送出去’,还将外地的优秀资源‘请进来’,大家在相互借鉴中得到促进和提升,实现了跨地区的区域联动,提升了群众文化服务的品质 。”

来源:《上海老年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