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事业插上了互联网“翅膀”

日期:2018年7月2日 16:09: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73岁的梅家勤在医疗战线上工作了一辈子,从安亭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仍凭着一颗对医疗事业的执着之心潜心钻研业务,并不断关注国内外最新动态,用业余时间为病友服务。他告诉记者,尽管只是一名一线外科医生,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脉搏,他能触摸得到。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核磁共振、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乡村诊所到“超级医院”……而今我们的医疗条件一点也不逊于发达国家。

“乡下”看病有保障了

从当时的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梅家勤曾经被分去外地县城支援当地的医院。那时候村民们看病不方便,或不舍得花钱看病。有的病人因为抽旱烟得了口腔溃烂,长期不愈也不当一回事,拖延发展到后期,实在受不了才来就诊,这时候已经口腔癌晚期了。这在村民中是普遍现象,梅家勤说有的老人身体不舒服第一选择就是卧床,或者用土办法瞎治。曾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赤脚医生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武器。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曾经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依托,并逐渐解体。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改革。这一阶段,医院改革主要体现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医院领导体制,实行院长负责制,实行以定员定编、干部职工聘任合同制、严格考勤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建立一定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赤脚医生”这个名称也被停用,凡经过考试、考核且达到医生水平的,成为“乡村医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开始建立。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还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形成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过去担心看不起病的农民可以用农村合作医疗负担部分医疗费用。八十年代卫生资源比较短缺,别说外地来沪,就是住在郊区,要去市区看一次病,往往都是兴师动众,路途漫漫。

梅家勤说,医疗事业的发展步子一直没停顿,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更是进入快车道,鼓励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办医,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医的新格局,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在上海,各大三甲医院纷纷设立分院,东西南北四处设点,还有各种民营机构作为补充,即使住在郊区也能便捷就医。

老大夫惊叹医疗新手段

一直耕耘在医疗行业的梅家勤时常会惊叹于当代医疗手段的飞速发展。他是一名普外科大夫,普外科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设备的更新还是亦步亦趋的,比如B超设备一代代逐渐更新,X线检查在各科都是标配。而随着打开国门的速度不断加快,医疗设备、医疗手段的更新迭代呈现几何级加速。螺旋CT检查,从24排、64排到128排,跨越没有障碍;高贵的核磁共振不再高高在上,体检都能用上;钡餐X线检查边缘化了,电子胃肠镜普及,甚至还可以选择胶囊式胃镜,吞个胶囊影像全记录。梅家勤医生还记得前些年,病人们谈胃镜色变,感觉无法适应,有的病人即使做了胃镜检查也会因为检查痛苦而从此拒绝再次复查,而现在小型化高清晰的设备配合麻醉技术让老弱者每年都能用此普查消化道。

虽然离开第一线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梅医生这些年来还是非常关注外科手术上的大跨域。传统的开腹手术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般的手术,腹腔镜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常规了。尤其近十年,他眼看着达芬奇机器人从“小荷尖尖角”的新生事物逐渐登堂入室,不仅在上海三甲医院站稳脚跟,甚至已经进入内地医院。他不由感叹,信息化的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坚持学习,就会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从治病到“治未病”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病人的理念与医疗环境、医疗技术一同进步着,这点梅家勤感受最深。虽然周边医院越开越多,安亭医院的病人还是稳步增长,梅医生认为这就是看病理念改变的结果,过去当地人要么不舍得花钱看病,要么讳疾忌医,而今不仅嘉定区的居民,就是在当地打工的病人只要出现一点不适都会及时就医。生活水平高了,大家对健康更为重视了。过去因为不太看病,一些乡村来的病人进了医院往往摸不着北,而今挂号预约系统、检查排队系统等等,已经广为使用,病人们也逐步适应了智能化无纸化就医。

时代进步,体现在理念的变化上,梅医生以他最拿手的肿瘤治疗领域为例,三四十年前,有一个共识,发现肿瘤就要手术,病人到处求医就是为了快点开刀,之后大家知道了,光靠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不解决复发的问题,还需要放化疗;进入21世纪,病人们和医生一样关注到,肿瘤不是一个靠一两年集中治疗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当成慢性疾病,通过基因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手段实现带癌生存。有些病人因为无法抉择会求助于梅医生,如果他根据病情告诫他们,病人的情况不适合开刀可以采取其他保守治疗时,他们都乐于听取,沟通上并无障碍;近些年,国外整体医学、自然医学的理念不断吹拂,又让国人的健康理念进一步提升。在慈力整体健康中心做公益活动时,梅家勤遇到一些高知人士,他发现这些人的理念在上海也是走在前列的,一般人等发现患病才舍得投入,才开始调整生活方式,防范患癌高危因素,而接受了健康新理念的人已经懂得有了病再强调综合治疗、整体康复已经晚了一步,先行一步才能赢得真正的健康。梅家勤说,有位海归的高先生,父亲有肾癌、母亲有中风史,为了避免遗传,45岁就已开启了全新的健康生活:每天吃低油低盐的有机蔬菜、杂粮糙米饭;每天早晨用瑜伽唤醒自己的身体;定期和心理医生畅谈,放下潜意识里的压力和焦虑……梅家勤感慨,这样的健康理念,比起几十年前来,不可同日而语。

来源:《劳动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