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打造特色,上海嘉定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进一步扎实保障基础服务,进一步大力推广试点成果,进一步全力营造共建氛围,努力把嘉定建设成为有特色、显亮点、出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淳朴善良的嘉定人民传承着“教化嘉定”的精神。而今天,嘉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又将为嘉定文化增添充满亲和力的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记录和证明着嘉定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让每一位百姓都能收获在“嘉”的幸福感,为现代公共文化的新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给予了我们坚定发展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方向。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怎么建设?
自获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嘉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文广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嘉定区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对标上海文化品牌要求,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末梢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加强“中国曲艺名城”示范效应,形成嘉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制定“烹调”标准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嘉定区作为上海西北部的文化高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重镇,拥有6个区级文化设施,12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2个街镇分中心设施,250多个居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场馆,以及“我嘉书房”、百姓书社、周末书房、民办博物馆等百余个基层文化服务延伸点,区域、人群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和需求也存在差异性。嘉定区作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率先尝试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嘉定区标准化引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为课题,全面推广建立“以规范管理为核心、以便民服务为目的”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希望以标准化工作为核心,使“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实现从经验化管理向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以期通过示范区创建拿出优秀成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2017年以来,嘉定区起草制定了近400个覆盖区、镇、村三级及延伸服务点的《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形成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该体系共含264项标准,其中由嘉定区自主制定的201项,约占标准体系的76%,包含通用基础标准29项、服务保障标准87项、服务提供标准148项,对公共文化的服务提供、运行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改进,以及安全、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标准沉淀。目前,这项工作已被国家标准委列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于2018年7月验收。
在此基础上,嘉定区还努力参与地方标准制定,让公共文化的嘉定经验走向上海、走向全国。2017年11月,由上海市文广局提出、嘉定区文广局主要起草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已通过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核,成为2017年第三批上海市地方标准修订项目。此外,今年年初,嘉定区作为上海市首个获得区级标准发布权的区县,将《公共文化服务规范 公共图书》《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布局建设要求》和《社区(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及管理规范》三项标准纳入嘉定区第一批区级标准,并于7月1日起在全区实施,有力推动了嘉定的公共文化建设。
定制文化“菜单” 创新传播方式
“文化嘉定云”是嘉定区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基层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以全新的理念,综合应用现代技术,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模式,用科技打破公共文化服务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整合嘉定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升嘉定“一站式”文化服务的内涵。
“文化嘉定云”以市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心打磨,三期改版,形成了文化活动、场馆预订、文化众筹、文化社团、网上书房、文化e家、数字展馆七大服务板块,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给予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和公平性,大大激发了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获得感。
由于打通了区级之间、区镇两级各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嘉定云”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资源整合优化、服务一口对外”的姿态,不仅方便了市民获取文化服务,也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壁垒,让各文化单位拧成一股绳,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又在宣传力、影响力方面获得了社会效益最大化。
将嘉定区各单位的文化服务统一晒到网上,数量、质量、服务优劣一目了然,公共文化服务也有了竞争的平台,促使各单位更加重视阵地服务,更加关注民声民心,开动脑筋开展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实、更优,效能更高。
“文化嘉定云”注重需求导向,因地制宜,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化需求的分层化、多元化趋势,转变以往“一刀切、统一配”的供给方式,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既全力保障对社区、乡镇等基层群众、特殊群体的普惠性供给与服务,又对象化地满足新型产业人才等的多样化需求,延伸、拓展了服务末梢,定点对位,精准服务。
“文化嘉定云”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截至目前,“文化嘉定云”平台共发布6700余场文化活动预订,发布票数30余万张,拥有用户15余万名,日均访问量超过30万次,取得明显成效,为百姓带去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及专家、业界和市民的普遍认可。
推出家常“美食” 实现定点对位,精准服务
嘉定区积极开展全区居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创建工作,以今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为抓手,以“全面达标、打造品牌”为要求,聚焦全区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强配送,全年向每个居村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导赏、公益电影、图书等项目。同时,嘉定区针对居村级的资源直接配送到村民组一级。
开展文化走亲活动,鼓励街镇级团队将优秀节目送到相邻街镇的居村,而本街镇的居村之间也组织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开展文化走亲演出活动。开展文化轻骑兵巡演,从全区500多支优秀群文团队中遴选出80多支团队组成文化轻骑兵,以小分队的形式,将舞蹈、戏曲、音乐、曲艺等资源送到居村,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精彩的节目。开展一级团队展演活动,将优秀节目送到相邻街镇的居村,将不同特色的演出、展演资源送给每一位居民。目前,嘉定区街镇之间、居村之间开展的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阵地的内容。
2018年,针对居村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嘉定区还开展了区公共文化四级配送大会,与上海市优质的社会文化主体开展合作,通过“文化嘉定云”进行报名、投票,共吸引了140家社会主体、513个项目参与。开展配送交流线下展示活动,结合线上展示市民打分、线下市民满意度测评与各级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的情况,通过综合评定形成嘉定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目录,由基层单位点单,将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精准配送到百姓身边,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嘉定区深入挖掘居村资源,推进居村“文化嘉园”建设以及居村“示范点”创建工作,在广泛深入推进居村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工作的同时,积极打造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品牌,力求将居村级“示范点”打造成硬件设施特色化、布局合理化、服务标准化、品牌优质化的高品质综合文化活动室。
丰富文化“餐桌” 打造“不闭馆”阅读天地
面对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求,嘉定区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中,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按照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发展思路,深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以“我嘉书房”为切入点,主动查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空白点,补齐全空间和全覆盖的服务短板。
“我嘉书房”是24小时开放、以社会化合作模式运营的多功能、自助化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已纳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系统,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实现文献通借通还。同时,以“文化嘉定云”为平台提供场馆预订服务,市民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申办“阅读沙龙”“微型展览”“新书发布会”等阅读交流活动;引进“勤诵书画学堂”“艺术大课堂”等优质市级品牌项目,打造“周周有讲堂,月月有提升,季季有情怀”的阅读推广系列活动。
“我嘉书房”不仅是交流品读、亲子共读、静谧自读的服务区域,还是嘉定各街镇的文化服务品牌名片。嘉定区立足街镇实际,既有设施高端、设备精良的“高大上”服务旗舰店,更有契合区域实际、主题鲜明、亲民便捷的“小而精”的特色服务点。比如,南翔镇书房(安居广场)以传统文化和数字阅读为特色,安亭镇书房(安亭新镇)定位于生活艺术化,人文艺术类图书和亲子绘本活动广受市民欢迎;外冈镇书房(邻里中心)以田园牧歌为主题藏书6000余册;嘉定工业区书房(金融谷),以金融、中西文史哲、亲子绘本三大主题图书为特色,营造悠闲舒适的文化园区氛围。
“我嘉书房”作为上海市首个以政企合作模式运营的24小时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建设项目,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践的新路径,既有效融合了政府和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资源,将社会化合作的形式从硬件建设的无偿支持,拓展到服务运营的常态协作,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嘉定区是拥有近800年历史的“人文嘉定”,也是一座宜业宜居的新城。“我嘉书房”兼具24小时自助图书室、社区文化空间、市民科创实践基地、志愿者自治基地等功能,具有灵活性与功能性,为营造全区氤氲的“文气”夯实了设施基础。
“我嘉书房”用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将图书馆开到百姓家门口,丰富了市民的文化“餐桌”,让市民在“全域书香城市”中收获精而美的公共文化享受和体验。目前,嘉定区内已建设完成10个“我嘉书房”;另有多个正在开展建设工作。“我嘉书房”建设已纳入今年嘉定区政府实事项目。
烹制“特色菜” 曲艺名城引领示范
近年来,嘉定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沪书、上海说唱、评弹等曲艺门类作为群众文化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打造以嘉定故事、上海说唱、评弹等为主的海派曲艺高地,在领军人才培养、团队活动、后备队伍培育、基层文化服务、重大活动参与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自2017年以来,嘉定区先后建成区文化馆曲艺基地、区总工会职工曲艺基地、安亭镇“中国曲艺之乡”基地、嘉定新城(马陆镇)“老乐汇”曲艺基地、上海顾竹君说唱艺术中心南翔基地、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江桥镇基地、“菊园老茶坊”曲艺基地、嘉定工业区“企民星”曲艺创作基地8个区级曲艺基地主阵地,14个街镇级曲艺基地,35个村居曲艺文化站,街镇级曲艺基地实现了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承办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上海市“我们的家园”故事创作比赛、上海市少儿沪语故事广播大赛等重点曲艺赛事,形成了“嘎嘎三胡”百姓故事会、“过过瘾头”故事团队展演等群众性曲艺品牌活动。
打造西云楼“嘉定区非遗传习基地”,以曲艺形式为市民讲述老上海的故事,进一步传播、研讨、深挖海派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戏曲曲艺进校园、非遗文化进园区的活动方式和供给途径,多措并举地将曲艺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深入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社区、部队、企业、商圈中进行宣传并推广。
2017年12月,经中国曲艺家协会等调研评审,嘉定区成功创建为中国曲艺名城。今年4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嘉定区“中国曲艺名城”称号。作为全国第4个“中国曲艺名城”,嘉定区以健全的曲艺文化阵地、充足的曲艺人才储备、丰富的曲艺文化资源、多元的曲艺共建模式,奠定了嘉定曲艺文化在全国的示范、引领地位,成为嘉定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