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创新服务方式,为来沪人员提供精准化服务

日期:2018年9月20日 15:02: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嘉定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发生广泛、快速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来沪人员的逐年增多,嘉定区于2006年9月成立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为来沪农民工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咨询等服务。

成立十多年来,作为服务外来人员的公益性公共就业机构,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切实保障外省市来沪人员劳动权益、改善和优化就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注来沪人员,聚焦企业技工和普工群体

根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嘉定区当前常住人口为158.18万,其中来沪人员逾90万,已远远超过户籍人口数。来沪人员广泛分布于全区各行各业,在参与城乡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其实,早在1994年7月,嘉定区便成立了区单位使用外地劳动力管理所,负责对单位使用外地劳动力实行行政审批。自2002年9月1日起,外地劳动力管理工作转向以征缴、办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为主。

近年来,随着来沪人员的逐年增多,为进一步规范单位使用外来从业人员行为,并建立健全和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秩序,根据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部署,嘉定区于2006年9月成立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与区单位使用外地劳动力管理所合署办公,为在嘉定区工作的外来从业人员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全市首批成立的3家公益性来沪人员就业服务试点机构之一,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免费为来沪农民工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招聘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咨询、用退工登记等服务。

根据嘉定区是本市工业生产重要基地的现状,将服务重点聚焦在辖区内企业普遍急需的技工和普工群体上,创建了“天天招聘”品牌服务。即主要满足生产型企业在招聘普工时条件虽然不高,但需要及时、高效的要求。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于每个工作日邀请10家企业到场,组织以招聘普工为主的小型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搭建即时招聘的桥梁。

通过多年运作,“天天招聘”已经成为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深受欢迎的特色就业服务项目。自2011年创立“天天招聘”活动以来,已累计举办1746场招聘会,共有10197家次企业参与,推荐岗位134071个,应聘人数68462人,录用达39480人。

开设“技工专窗”,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直以来,招聘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技能型工人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为缓解企业招聘技工的困难,同时帮助技能型农民工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于2013年4月起,每周二开设“技工专窗”服务日。专门为外省市技能型求职者提供专窗登记、专人指导、专场招聘的“一站式”服务,并结合电话跟踪、互联网+平台等特色服务,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为用人企业和技能型求职者铺设优质、高效、便捷的绿色就业通道。

曾祥伟就是首批享受到这项服务的技能型求职者。初来乍到,在招聘会上,他一眼就相中了上海寅铠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电器工程师的职位。“如果能够进入这样一家专业对口的制造汽车焊装设备公司,既能积累经验,又有稳定的收入,那真是太好了。”曾祥伟期待地说。

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江看着一脸书生气的曾祥伟,他正一手拎着来沪打工的包裹,一手拿着文凭和简历,一家一家仔细寻找照片海报上的信息。“虽然他身材不是很魁梧,但骨子里透着一种不怕苦不怕累,闯荡上海滩的精神。”小江回忆道。

当天,在小江的帮助和引导下,曾祥伟如愿获得了电器工程师的工作。深表感谢之余,曾祥伟坦言,要把真才实学、一技之长作为努力的目标。“因为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能有铁饭碗,家人也不用为我担心。”

来沪打工的江苏籍女子黄娟也是技工专窗活动的受益者。当初她跟随朋友来到上海,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中四处碰壁。后来经朋友介绍,她进入一家私营企业做学徒工,从头开始学习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磨炼之后,2016年4月,黄娟得知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了“技能型求职服务日”,便满怀信心前来寻求合适的岗位。令她惊喜的是,当天她就被上海通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录用,成为企业员工。

在通成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她从一名普通的加工中心操作工做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之后,被调入公司质量部,担任在线检验员,成为公司骨干。

自“技工专窗”开设以来,共举办了229场农民工技能型岗位专场招聘会,2233家企业提供了24318个岗位,应聘人数11503人,达成意向6808人,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招聘技能性岗位的成功率,广受技能型农民工的欢迎。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进一步解决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为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技能型农民工短缺的问题,有效改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嘉定区推行“两条腿走路——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直接从外省市职业技术院校输入”的方法。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除了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搭建信息发布桥梁,还积极加强同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与交流,为嘉定区的重点企业和外省市技师学院、职业技术院校等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自2009年开始,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先后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建立了就业服务友好合作关系。为229家区内企业与外省市103所职业技术院校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共签定了365份校企合作协议,直接引进了12928多名应届毕业生。

黄涛是陕西省焊接技术学院的2017届毕业生,自2016年起,他便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被学院推荐到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电焊工实习生。在这里,黄涛和其他5名同班同学经过半年焊接培训和实践,达到了企业的技术要求,并取得了国际电焊证。毕业之际,6人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顺利走上了高薪技术岗位。

去年6月,黄涛又迎来了他的2018届学弟们,继续人才输送之路。在企业负责人看来,校企合作为公司缓解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真是远水解了近渴。”

拓展服务范围 为农民工提供“身边”的就业服务

为在全区范围内更好地规范、推广农民工公益性就业服务,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向全区所有的街道、镇延伸,为农民工提供“身边”的就业服务。同时,鼓励街镇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创新服务方式、树立服务品牌,为全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一站式”的公益性就业服务。

除此之外,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指导街镇在农民工居住较集中的村、居委会建设就业服务点。帮助农民工在服务点就近求职登记,通过“区、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查看全区企业的招聘信息,直接应聘合适的岗位。

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是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的典型,外来人口占据村里实有人口的绝大多数。为了更好地管理与服务好这些来沪人员,让他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在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村综合管理站内设立了就业服务点。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还不定期邀请村内及附近企业来服务点开展现场招聘活动,来沪人员在第二故乡——太平村实现了“安居乐业”。

此外,每年“春风行动”期间,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作为承办单位,积极组织区内各级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项招聘和政策咨询活动,充分诠释了“促进转移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春风行动”活动主题。

为了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本市、区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要求,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与对口的云南楚雄州搭建两地人社部门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劳务合作机制,帮助楚雄劳动力,尤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通过异地转移就业实现精准脱贫。

保障劳动权益 成为来沪人员心中响当当的招牌

成立十余年来,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从最初的每年三四千人,发展到如今的四万余人,每年成功推荐就业的人数也从一千多人,增加至七千多人。截至2018年6月,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共受理48691家企业委托招聘,招聘岗位703122个,接待来沪人员求职449878人次,求职登记144347人,开展职业指导278194人次,推荐面试210404人次,成功介绍99632人。持续推动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切实保障外省市来沪人员的劳动权益,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稳定程度。

作为服务外来人员的公益性公共就业机构,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有序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连续多年蝉联上海市外劳工作第一名,并获得了“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逐渐成为了来沪求职者心目中响当当的招牌。

来源:《青年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