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民企产业化发展还需跨过几道坎?

日期:2018年12月5日 09:11: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和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1月22日上午,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张国坤率大调研组赴嘉定区调研农业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张国坤一行首先前往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随后与嘉定辖区内的上海百蒂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农业民营企业开展深入的座谈交流。嘉定区副区长傅俊,区农委相关负责同志等参加调研。

在上海永通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张国坤一行先后参观了公司创新中心水肥一体化展示沙盘、缓控释肥展示区;走进研发中心大型仪器室——ICP、生态生产车间,了解永通公司从事水溶性肥料研发和生产的过程。在研发实验室,永通公司研发部相关负责人现场演示了离子活化技术。据了解,该技术作为公司专利技术,已被证明在实践应用中能切实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张国坤对永通公司不同肥料适用不同作物的“精准”产品定位表示了肯定。

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张国坤分别与上海百蒂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万金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上海马陆葡萄公园有限公司、上海申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外冈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上海地产乡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沥江生态园等企业代表开展座谈。设施装备能级提升、壮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水稻生产如何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等,成为座谈会上热议的话题。

老旧设施装备亟待更新升级

位于嘉定安亭生态农业园的百蒂凯农业科技公司,主打色拉蔬菜生产,该产品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70%。目前,百蒂凯基地的大部分设施大棚建于十多年前,6米棚标准设计显然不能满足当下农业机械化操作的需要,亟待进行更新换代。无独有偶,马陆葡萄公园负责人也对大棚设施的陈旧表示了担忧:“这些设施都是2000年前后建的,十几年下来,有的地方已经锈迹斑斑,遇到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大棚显然无法抵御。”其他企业也在交流中提到,部分设施还未到报废年限,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配套设施如何尽快更新成了企业头疼的事。

张国坤当场表示,对于划定农业“三区”内的生产基地,配套设施能级应该同步提升。张国坤建议,大棚设施建设可以探索采取“先建后补”模式,一方面提高政府支持补贴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也能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作用。

农业企业“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过去,上海郊区所产稻谷长期交售国家粮库,只求丰产不打品牌,导致了稻米商品化率低,市民知晓度不高。从去年开始,本市启动市郊水稻生产由“卖稻谷”向“卖大米”、“卖品牌”转变,从种源、种植、加工、销售及安全监管全程可追溯等环节入手,在开创上海新大米品牌、实现产销对接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座谈会上,外冈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介绍说,目前合作社采取全程机械化生产,大米产品也连续两年在地产大米评选中获得银奖、铜奖,然而合作社商品化比例仍低于70%,开拓市场能力不足。张国坤表示,近年来,本市农业企业主抓生产环节,在技术、装备、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升,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然而,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化比例仍然很低,缺乏市场话语权。接下来,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做好对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尤其要多鼓励和推广具有市场带动力的经营模式。

座谈会上,嘉定农企代表还多次提及农业人才留存、盘活休闲农业用地等方面的问题。下一步,市农委大调研组将把座谈会上的相关问题带回去,作为明年政策调整、完善和参考的事实依据,并通过政企双方的共同努力,突破政策瓶颈,打通办事通道,促进合理的项目尽快落地。

来源:《东方城乡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