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种子能长成什么样的果实?85岁的李大来并不知道,但他犹记得五六岁时,在隔壁好婆家里看到的那一台座钟——嘀嗒嘀嗒、永不停歇,仿佛就是一颗投进孩童心中的种子,几十年后,长出了一个叫做“大来时间馆”的果实。
嘀嗒嘀嗒的精妙艺术
400多平方米的展馆,400多座各式古钟,构成了大来时间馆的全部。走进嘉定和静路981号安亭市民广场的时间馆内,眼前琳琅满目的各色古钟,耳边唯剩“嘀嗒嘀嗒”。
李大来,正是这些古钟的主人,在离开家乡安亭求学、工作多年后,退下来的他将自己一生的收藏“反哺”给了家乡。“我不是收藏家,这些钟在这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这“作用”二字,今年85岁的李大来成为了时间馆的志愿者,早上8点准时从欧阳路临平路的家中出发,地铁4号线换11号线,下来再倒一部公交车,每天4小时的路程,风雨无阻地坚持着。
长摆钟,短摆钟,扭摆钟,锥摆钟,绕绳钟,落球钟,天文钟……在“大来时间馆”内,各种各样的钟应有尽有。和很多展示型的博物馆不同,李大来既十分珍惜他的这些宝贝古钟,又很舍得对它们痛下手。比如馆内一座1754年的古董挂钟,李大来用“13 p ieces”来称呼它,这是因为,整个钟面采用了非常精致的镶嵌艺术,代表时刻的12个数字与制作年份精心用瓷片打磨后镶嵌在了钟面上,而代表时刻的罗马数字也是凸浮在瓷面上,整个钟面看似简单,其实肌理非常丰富。为了让人更直观地看到其工作原理,李大力小心翼翼地将其“解体”,指针、钟面、机芯就这样悬挂在墙上,向众人展示几百年前的匠人智慧。
不仅如此,记者还留意到旁边还有个小小的卖钟人模型。原来,在18世纪的欧洲,卖钟人是背着座钟上街叫卖的。李大来对展品的细心设计可见一斑。
全球竞拍各色古钟
哪座钟你最喜欢?哪座钟最有收藏意义?哪座钟价值最贵?时间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时间并不久,但这些参观者最爱提的问题,李大来并不在意。在这位85岁的老头心里,能和每一座古钟结缘,都是件幸运的事情。
李大来的履历非常光鲜:上海贝尔公司第一任董事长,教授级工程师,英语流利。“身为理工男,看到这些机械的东西都觉得走不动路,不过那个时候也仅限于看看。”回忆起来,真正地踏进古钟收藏,还是李大来退休之后的事情。
从国内二手市场开始小打小闹地起步,到后来卖掉一套房子“畅游”互联网的全球市场,李大来的英语派上了大用处。他可以无缝隙地与卖家对接交流,搜罗一座又一座的各式古钟。
就拿最近来说,一座刚刚从英国伦敦买来的塔钟,230公斤的大个头在卖家家里是当装饰品用的,当李大来成功从互联网上竞得这座钟后,怎么把它运回中国也是件难事。好在,这些年来,李大来因为收藏钟结交了一批世界各地的朋友,最后在英国朋友的帮助下,将这件塔钟成功提货后运到了中国。
有人对李大来卖掉房子收藏古钟表示不解,可他却不以为意。他常说,自己赶上了好日子,一双儿女也都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自己的房子留着仅仅是房子而已,但从古钟世界里,他能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将这份乐趣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孩童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2015年,李大来决定将自己的收藏悉数捐赠给家乡,在安亭镇政府的帮助下,“大来时间馆”应运而生。时间馆虽不在市区,但这两年通过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它的存在。前阵子,上海科技馆就主动与他联系,希望能举办一场古钟展览。3个月的特展,一共有47万人次参观了展览,几乎高出特展平均参观量的百分之五十。这可让李大来高兴坏了。
在他看来,古钟的机械原理、制作工艺是科普的最佳媒介,与其把这些钟放在家里独自欣赏,不如把古钟艺术带给更多人欣赏,尤其是孩子们,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种上一颗探索的种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能从其中走出。
在李大来的努力下,时间馆已经成为了一座多功能的青少年科普基地,被列为嘉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