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启示

日期:2019年1月25日 13:43: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书房”的启示

就在记者走访“我嘉书房”的同时,上周,阿里巴巴基于阿里文学、淘宝、闲鱼等平台数据,发布了2018中国人读书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的阅读人口与阅读总时长显著增加,新增阅读人口接近3000万,而上海阅读人口高居全国第一。

究其原因,这离不开上海日渐精准、个性化的文化配送服务。自2016年以来,上海从组建成立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到初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配送体系,再到基本实现居村四级配送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离上海市民的“家门口”越来越近。

但是,面对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长远目标,上海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我嘉书房”作为嘉定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成功案例,已经给出了些许经验。

从空间上来说,“我嘉书房”打破了传统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模式,着力打造“小而优、精而美”的阅读空间;通过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借阅服务,打破阅读的时间界限;精准化的选址、各具特色的主题场馆让社区居民、楼宇白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滋养;大胆尝试“云配送”,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真正做到让市民按需点单。

这些其实是上海其他各区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中也会遇到的难点。毋庸置疑,“我嘉书房”已经给出了一个成功的范式。当然,这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区域。上海要想形成一个成体系的文化配送网络,各区仍需要拥有自己的品牌“爆款”。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更是如此,仅仅一个“我嘉书房”显然是不够的。

来源:《劳动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