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业服务 拓宽就业渠道

日期:2019年2月4日 09:41: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嘉定区

为务工人员搭建来沪就业港湾

嘉定区作为上海市工业生产重要基地,聚集了不少务工人员。如何将服务重点精准定位在这些求职能力较弱、但市场需求大的群体,并为他们提供优质就业服务?嘉定区就业促进中心以“天天招聘”“技工专窗”等特色服务品牌,在近十年来不断为来沪就业人员搭建就业港湾。

创新服务方式提供精准化服务

1994年7月,嘉定区成立区单位使用外地劳动力管理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嘉定区来沪人员逐年增多。同时,来沪人员对融入城市社会、维护自身权益、争取平等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迫切。2006年9月嘉定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与嘉定区单位使用外地劳动力管理所合署办公,为在嘉定区工作的来沪从业人员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据介绍,就业服务中心是上海市首批成立的3家公益性来沪人员就业服务试点机构之一,免费为来沪农民工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招聘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咨询、用退工登记等服务。

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嘉定区来沪人员近90万。他们广泛分布于全区各行各业,在参与城乡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虽然求职能力较弱,但市场需求大。嘉定区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提供精准化服务,创立了多个服务品牌。

自2011年嘉定区就业服务中心创立“天天招聘”品牌活动后,通过每个工作日邀请10家左右的企业开一场以招聘普工为主的小型招聘会,让企业能够面对面地接受求职和面试应聘的农民工,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搭建起即时招聘桥梁。

将服务深入到门口将便利落实到每个环节

嘉定在全区每一个街镇建设农民工就业服务窗口,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在基层的全覆盖。通过加强居住管理、开展企业需求排摸、推荐面试、宣传劳动保障政策和及时提供权益保障等方式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管理及服务,指导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安心居住提供保障。

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技能型工人一直是企业招聘的难题。为缓解企业招聘技工困难,同时帮助技能型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嘉定区就业服务中心特设技工求职服务专窗,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并定期举办技能型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招聘等“一条龙”服务。通过免费的短信服务、微信公众号发布等方式,将招聘信息精准发布到求职的外来工手上。

除搭建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布信息的桥梁外,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还加强同外来务工人员输出地政府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联系与交流,为嘉定区的重点企业和外省市技师学院、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两条腿走路——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直接从外省市职业技术院校输入以缓解企业招聘技能型工人难”的工作方法,为外省市技工技师院校毕业生提供了职业发展机会,同时为嘉定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能人才。

崇明区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出新天地

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就业模式到如今输出岛外就业、生态+岛内就业的就业体系,崇明区就业促进中心结合崇明地域特征、资源特色、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创新,使崇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转”出了一片新天地。

依托大工业基地带动农民进工厂

崇明一直是上海的粮食和蔬菜基地,保障着上海人民的食品供应。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后,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大批富余农村劳动力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崇明县劳动服务公司及乡镇劳动服务所相继成立,负责促进和规范劳动力就业。如何让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成为崇明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为紧邻上海大工业基地,工业带动转移就业成为“金点子”。在政策鼓励下,崇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日用电器行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并形成了“远东牌”电冰箱、“葵花牌”电风扇、“万里牌”电吹风等上海市名牌产品。在90年代中期,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城镇就业的人数就超过10万余人。“迈出家门、走进厂门”,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农民增收,成功探索了工业发展促进转移就业模式。

岛内、岛外齐发展协同就业迈开两条腿

从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黑色金属等产业逐步面临萎缩、淘汰,崇明工业急需转型。在公共就业服务上,有关部门一方面扶持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来扩大就业;另一方面,坚持放眼岛外,组织引导广大农民走出海岛寻找就业机会,输出劳务,增加收入。“岛内、岛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为,崇明的就业打开了新局面。

在上海外经公司、上海对外劳务公司、上海对外服装公司等多家市级涉外劳务公司的支持帮助下,崇明县劳动服务公司及各乡镇劳动服务公司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境就业4800多人,主要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服装缝制、熨烫、金属加工、针织、水产品加工等工作。

1995年,上海市郊区农业户籍的驾驶员也可以开始从事出租车营运了。崇明县劳动服务公司与出租车行业协会多次磋商,成功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每年为市区各大出租车企业稳定输送崇明籍驾驶员3000多人,据当时统计,最高峰时崇明籍出租车司机占上海出租车司机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约3.5万余人。

“三个工程”疏通岛外就业世界级生态岛带来新机遇

2000年后崇明富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为此,2008年,崇明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分别建立长兴岛外就业服务工作站和市区就业工作服务站,通过实施“三个工程”来疏通岛外就业路径。“老路拓展工程”,摸清原有劳动力转移通道,通过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其效能。“新路建设工程”,即针对崇明自身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就业配套服务、延伸就业服务内容,找准具体的切入点,争取在岛外劳动力市场再建崇明特色的品牌效应。“多路联通工程”,则是与各地区就业促进中心沟通,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尽快地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融入当地的就业市场。

2016年崇明撤县设区,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区迎来了新的机遇。“生态+就业”新理念形成,围绕“生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每年新增就业9000人以上。

静安区

“半工半读”就业项目开拓就业渠道

学历不高又缺乏职业技能,29岁的小周在漫漫求职路上屡战屡败,无所适从。“静安区有个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就业和在岗学历提升为一体的‘半工半读’项目,对你说不定有帮助。”静安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师在和小周沟通时,提出了“半工半读”的提升计划。

据介绍,2012年,静安区在全市推出集“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就业”和“在岗学历提升”为一体的“半工半读”项目,帮助青年实现学历技能的双提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半工半读”项目主要针对当前青年就业中存在的学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足情况,开设的青年就业项目。参与者不仅可以参加静安区业余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的《物业管理》——消防工程半工半读大专班,也可以参与有政府补贴的消防、弱电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在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后,进入相关智能化楼宇管理企业进行就业。

小周认为,“半工半读”项目既有着职业发展前景,又能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同步提升,于是,抱着试一试想法的他参加了培训。在取得建构筑物消防员证后,小周实现了顺利就业,在上实物业担任一名消防监控。在静安区就促中心职业指导师建议下,他边工作边学习,又陆续将建构筑物消防员初级证、智能化楼宇管理中级证、电工高低压证等多张证书收入囊中,还参加了“物业消防工程管理”大专班的学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升。不少青年就业困难人员自身能力难匹配。为此,静安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面向全市失业青年实施“半工半读”项目,一方面通过技能、经验和学历的综合提升,帮助青年成功推开求职的大门,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招录参加“半工半读”项目学员的企业,既可以申请带教费补贴、生活费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也缓解了单位蓝领技术工人招募和储备不足的困境。

来源:《青年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