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乐的书画养生

日期:2019年3月23日 16:46: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顾振乐老人字心果,号乐斋,1915年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这位著名书画篆刻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不仅在书法、国画、篆刻等方面成就斐然,其谦逊求实、淡泊名利的人品道德更使人敬佩,令人景仰。

嘉定顾家乃书香门第,其曾祖父、祖父均系私塾先生,曾祖父的学生徐甫还是清同治元年状元,其兄徐鄂的绘画水平亦属上乘。顾氏家族的旧藏中也有不少名家字画,且不乏紫砂铜器等珍贵古玩。顾振乐介绍说:“家中有一口大橱藏了不少书画,黄梅天后姑母把书画放在走廊通风处晾干。我小时候东看看西看看,觉得画得都蛮好,经姑母同意后还会拿几张照着样子临摹练习。”受此熏陶,顾振乐幼年即聪明好学,五岁习字,六岁便开始练习书法。由于父母在沪经商,便由家中一位通书晓文的姑母来教他。那时的顾家老宅是一处三进大宅,每日晨起后,顾振乐便在姑母的指导下,手提大笔蘸满清水在庭院的大青砖上练习写字,如此反复训练,不论严寒酷暑从不停辍。两年后,改用毛边纸临帖,孜孜不倦坚持十余年。当时家藏有为数不少的书轴画册,因此,除了练习书法,他还在姑母指点下习摩画作,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顾振乐少年时又得当时嘉定画坛一流大家赵卓荪等名家指点,技艺大增。十六岁时即已有人出资请其作四尺中堂,名闻乡里。后求教于篆刻名家翟树宜、邓散木、马公愚;拜师书画名家张石园、赵梦苏等,与篆刻书画家钱君匋还曾有过一段师生缘。

抗战期间,为避战火,时已拖家带口的顾老避居上海“法租界”。不久即拜师在山水画大家张石园门下,潜心研习虞山画派,并常得邓散木、马公愚、朱其石等名家指点。当时与顾振乐一起拜在张大师门下的同门师兄弟还有方去疾、单晓天等人。张大师教学严谨,在他的精心教导下,顾振乐的绘画、制印的技艺突飞猛进,在40年代就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艺林》列入上海著名画家之列,那时顾振乐不过年近而立。

顾振乐认为,诗书画印的落脚点是笔墨基础,他自幼最早练习的也是书法,而后逐渐进入作画、篆刻领域,后来三者齐头并进,无一偏废。顾老深谙书法用笔之道,楷、草、隶、篆、行无体不精,曾遍临20多种汉碑,其运笔镇定自若、富有节奏,书法作品灵动生姿却不失古朴严谨,劲健清逸中显现神完气足。他说:“情出于性灵,趣生于笔墨;八法既明,勤习成技,别无他途。”他的学书历程亦是由博至专,循环往复。且涉猎各种书体,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他提倡书法应为基本功,有了这个基础再涉猎其他时就容易得多。

顾振乐在篆刻领域亦辛勤耕耘了70余载。对于顾老的篆功,同为民进成员、沪上篆刻界中名列前茅的高式熊先生称赞有加:“其白文印多汉铸印遗意,工巧兼备,朱文印则不乏赵吴痕迹,可谓千姿百态,变化于秒毫之间,非半世纪功力难成其就。乐斋兄之高明,不仅在于其对印学艺术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其对中国古代文字的熟稔,变化无穷而得心应手。其边款亦堪称了得,轻重顿挫之间却透出书道与金石之深邃功力。”古稀之年的顾老仍旧捉刀不辍,于方寸间走蛟游龙,乐此不疲。

顾振乐先生的艺术成就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更让人值得敬重的是他的重情薄利、谦谦君子的大家风范。顾老“名气不小但及不上他的技艺,技术高超但及不上他的人品”。他常说自己不图名利,更不愿自吹自擂,只是用功自勉而已。对自己的众多艺术成果,他从不张扬;对自己为家乡的文化建设而多次慷慨捐赠,他亦不张扬;甚至对于把与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秋霞圃为邻的三进大宅让予政府,后园划入秋霞圃,宅地建起“陆俨少艺术院”,他也从不张扬。顾老也许在某些方面“吃了亏”,但超然的他却从不放在心上。他看重的,是那份丹青缘,是那份家乡情。顾振乐说:我只用“自信、知足、宽容”六个字作为晚年生活的尺度。

著名诗书画家施南池先生曾赠顾振乐诗有云:“六法深沉八法道,恺之笔势与神谋。更兼篆刻规秦汉,衣钵渊源属一流”。正是对顾老艺术成就的形象总结。所谓丹青妙笔书人生,有了这样的艺术境界,有了这样的人格修养,顾振乐又怎能不感到怡然淡定,物我皆忘呢!

来源:《团结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