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太阳露面了,嘉定的草莓越来越红了。日前,在嘉定区灯塔村的嘉定工业区残疾人草莓种植基地,来了不少拎着塑料篮采摘草莓的游客。他们说,从市区过来,一路上虽然有不少草莓园,但他们就认准了这里醒目的“上海市著名商标‘农灯’”招牌。当他们得知残疾人农户范美华及其儿媳费雪英种植的草莓不久前又获得全国金奖的喜讯,更为这两位撑起半边天的女性点赞。
范美华、费雪英婆媳俩打响了上海草莓的招牌,嘉定工业区残疾人草莓种植基地则是嘉定区帮助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自2017年上海市政府开展实事工程“帮扶农村困难残疾人劳动增收”项目以来,嘉定已建立4家扶残涉农经济组织,2018年带动帮扶残疾人农户实现就业增收逾200万元。
全家合力闯出名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灯塔村农民就开始小规模种植草莓,2007年开始,灯塔村建立765亩农灯草莓生产基地,费雪英作为村民组长,与丈夫和婆婆商量,带头承包了18个大棚。发展至今,他们一家已承包19亩地,并在全村率先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使用技术,既节省用工量,提高种植效率,又能使水肥均匀喷洒,使得养分供给更均匀,草莓长势更一致。
做农活是辛苦活,一家人齐心协力才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范美华是肢体残疾人,随着年纪增长,一只眼睛也慢慢看不见了,然而,她仍独自负责了其中3亩草莓园,还要经常给儿子儿媳一家帮忙种植和包装。费雪英作为主力,则在科学育苗、安全种植、寻找新品种等方面发挥所长。现在,他们家每年培育出30余万株不同品种的优质草莓苗,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能提供给周边种植户。今年,上海不少种植户栽培的草莓苗都受到病害影响,产量严重下降,但在范美华婆媳的草莓园里,影响却不明显,这就是科学育苗的功劳。
不仅种植技术在嘉定乃至上海首屈一指,草莓屡获上海市乃至全国大奖,婆媳俩种植的草莓品种也堪称上海各合作社中最丰富的。来到这里的市民都会感到很新奇,大棚上写着不同的品种,许多闻所未闻。
介绍起这些“宝贝”,不善言辞的婆媳俩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个是‘苹果’草莓,吃在口中,有汁水爆浆的感觉”“这个是白里透黄的‘京郊小白’,不仅模样与传统草莓截然不同,口味也带着一丝黄桃味”“这是红酒味的‘天仙醉’,那边是‘海丽甘’,名字没什么特色,果形却比乒乓球还大!”“你们吃过‘冰糖心’苹果吧,要是去年底来,还能尝到‘冰糖心’的草莓品种‘圣诞红’哩”……随着她们滔滔不绝的介绍,采摘的游客不知不觉就认识了12个草莓品种,着实感到稀奇。
政策扶持好似“灯塔”
像范美华婆媳这样兢兢业业耕耘在草莓大棚中的农户,在灯塔村还有很多。嘉定工业区残疾人草莓种植基地不断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力度,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残疾人种植户从最初的10余户增加到35户,种植草莓近58亩。
每年,残疾人田间课堂都会给农户们送去多次培训,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种植户的科技意识和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开展草莓、玉米套种,提升大棚利用效率。在销售遇到瓶颈时,基地也会“托一把”,依托灯塔村的农灯合作社,利用网络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并统一收购残疾人种植户的部分草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悉心帮扶下,残疾人种植户的种植水平和收入水平每年都在上升。其中,有的农户亩产量平均已达到1620千克,亩产值从过去的2万余元增加到3万余元,有的农户家庭种植4.5亩,年收益已达近9万元,得到了显而易见的实惠。同时,基地也给一些农村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如栽秧、疏果、施肥浇水等,每工时可以得到30元收入,让原本缺少就业机会的农村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近得到了改善生活的岗位,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有了“灯塔”。
在嘉定,农村困难残疾人劳动增收帮扶还在鳄龟养殖、腊梅种植和葡萄种植等领域开展。扶残涉农经济组织把提高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寻找开辟适合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新途径。目前,4家涉农经济组织已累计帮扶76家种养殖户,2018年实现就业增收逾200万元,让农村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