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智能传感,上海嘉定“一翼”托举千亿市场

日期:2020年9月11日 13:48:12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众所周知,上海正奋力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相关利好不断。上海集成电路行业企业销售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与全球半导体产业负增长12.1%相比,实现了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

上海集成电路发展布局有“一体两翼”之势,“一体”即浦东主体,重点集聚设计业、制造业;临港一翼,瞄准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并延伸形成南部创新带;嘉定一翼,则重点集聚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智能传感器,同时向青浦、徐汇、宝山、普陀拓展,逐步形成北部创新带。

今天我们关注嘉定区这重要一“翼”,特别是自2018年,国家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就在此落户。

先来个小科普:在1/10指甲盖面积上能做哪些事——传感、通信、微处理、驱动……汇集这些功能的微型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从容其上,共同“起舞”。上海嘉定区有个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每年有430多亿元产生于“指甲盖”大的毫厘间。

眼下,任何一个“高精尖”领域,都可以看到智能传感器的身影,它是物联网的感知器官,比如智能家居,能根据湿度、温度等等调适出最舒服的家居环境,就靠这个“神器”。听着很高大上,但即便你还是个小团队,甚至只有一个脑海中的想法,来到嘉定也不用发怵。有人仅用6年,从单枪匹马到公司初具规模,现在已经联合大厂共同研发,冲击10亿的市场了。为了孵化诸如此类的“传奇”,嘉定区在扶持、资助中小微科企方面,尽心尽力,“豪”不手软。

从0到1,真实版“梦想照进现实”

在空气中挥一挥手,大屏幕中的车门便自动打开;张开手臂转一圈,3D模拟人像便投射到屏幕上……位于嘉定的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一些前沿应用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互动。

展厅内,工作人员示范新应用技术

“这些产品还未进入市场化应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创新中心负责人指着一字摆开的芯片一一介绍,“这是智能驾驶芯片,这是医疗诊断领域的,这些多应用在工业互联网……”这些仅有1/10指甲盖大小的“黄色金属片”,“一不小心就碰碎,一掉到地上就看不到”。表面上看去都一样,但每一个芯片背后,都是一个深耕多年的科技团队。

展示的芯片样品,即使架上了放大镜也很难看清

智能驾驶、智慧家居、工业互联网、医疗诊断、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有智能传感器技术作为物联网体系的感知基础,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存储可以在毫厘之间完成。

且看嘉定区如何玩转智能传感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及物联网产业,如何从2015年起能保持年均26.7%的增速。

“我们划出3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9月8日,上海市政府嘉定区专题新闻发布会,嘉定区经委主任蔡宁提到,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落户嘉定两年,目前这个产业集群年产值是430亿元,“203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是我们的小目标。”

合作企业墙上,可以见到很多“大厂”的名字

创新中心占地不大,但在智能传感器产业链中地位重要: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专注传感器设计、先进制造和测封工艺,以及布局传感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等方面。目前,平台上已聚集600多家来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代表企业。

从1到100,出钱出力不“手软”

公司和家相距80多公里,每天3小时在路上,这是高健的生活常态。一年前,30出头的他,放弃苏州安稳的工作和生活,入职嘉定的上海矽杰微电子,成为众多双城通勤上班族的一员。“我更看重这里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前段时间我们刚拿到一家四川大型电器公司的订单,这是我以前接触不到的资源。”高健说。

这笔订单“从天而降”。去年,来自四川的一组代表团正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参观,路过矽杰微电子,关注到该公司成熟的毫米波雷达技术,代表团内的一家公司就主动牵上了线,未来双方将针对特定领域共同研发,冲击价值10亿元的市场。

“这种缘分,是偶然也是必然。”矽杰微电子创始人卢煜旻说,他2014年回国,只身一人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与嘉定区政府合作成立的上海微系统工业研究院,“当时工研院成立才一年不到,一切都是新的。”

2016年卢煜旻公司初创时13人团队合影(受访者提供)

6年,从1人,到初创公司的13人,再到现在的40多人,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嘉定区的支持。“在工研院2年,团队基本搭建完成;成立公司时缺资金,政府牵头吸引来第一笔引导基金;身在智能产业园,一有人才、金融、资源、租金方面的优惠政策,只要适用我们的,园区都有专人团队来联系。”卢煜旻说。

“目前,嘉定有高层次人才180多名,科研人员2万多名,其他各类人才38万多名。我们正在整合系统集成落户、住房、公共保障等人才政策,让更多创新人才安心生活、工作。”嘉定区区长高香说。

从人才到企业,嘉定提供“一条龙服务”,帮你从一个小团队,从初创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科技小巨人企业,甚至到卓越创新型企业,一路“打怪升级”。

科技型初创公司最缺钱,资助中小企业发展,出钱又出力,嘉定区不心疼,“近三年嘉定已为各类科创企业放贷超过10亿元,我们还将借助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助力企业迅速成长壮大。”高香说。

从100到1000,产业落地加速度

当手机倾斜达到30度,屏幕能迅速识别,实现翻转,我们习以为常的技术,背后是一条包含十几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上海芯物科技公司专门负责传感器的标定和测试环节,“根据客户需求,我们可以做到精确标定,例如保证手机倾斜30度翻转,而不是30.01度。”公司测试经理钱宇力解释道。

芯物科技生产车间 

公司200多平方米的无尘车间里,有价值5000多万元的3套流水线,精密的仪器精准运作,一两个工作人员紧盯屏幕随时监控。每个月,有600万块芯片完成标定和测试,再运往下游生产线,安装进每一台智能终端。无人机、无人驾驶等高端设备,也能看到芯物科技的身影。

从0到1,是原创科技的突破;而从1到100,再到1000的转变,则考验“最后一公里”的加速能力。

一个产业项目从评审到落地,一共要经历多少个环节?嘉定区梳理出答案:主审环节25个,还不包括8个非审批环节和1个工程建设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牵扯好几家单位。申办人常常提交完材料,就“两眼一抹黑”,只能苦苦等待。今年3月,嘉定区产业项目全流程信息服务系统上线。有多少环节,每个环节停留了多久,手机上一目了然,办理人员有的放矢催办,效率提升了34%。“智能传感器领域竞争激烈,技术更新很快。企业早拿地,就可以早规模化生产,早占领市场。”嘉定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叶斌说。

“嘉定一个重要基因就是科创,‘科技城’是我们的定位。未来我们将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很有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