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这几十个青年干部,为什么凌晨3点起床去扫大街?

日期:2021年5月7日 17:19:29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为了让更多“好苗子”冒出来,新成路街道探索推出了“成长工程”。

你有多久没有凌晨3点起过床了?如果让你凌晨3点起床去扫大街,你愿意吗?

最近,嘉定区一批年轻人就“打卡”完成了这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90后”小姑娘个子和竹枝扫帚一般高,刚扫一会儿虎口就磨破了皮;有“80后”身材魁梧的小伙子觉得扫马路是手拿把攥、小菜一碟的事,没想到刚扫了十几分钟就累得满头大汗;有年轻人在日记中感叹:“凌晨3点起床、8点前完成1000多米的马路清扫工作,步行只要几分钟的路程,难道5小时都扫不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竹枝扫帚有5斤重,如果不掌握发力技巧,扫几分钟就会气喘吁吁,环卫工人太不容易了……”

记者从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了解到,4月1日起,街道为培养青年干部推出了为期半年的“成长工程”,让青年干部到别的岗位接受轮岗锻炼,包括环卫工人、城管队员等,还将开展党史学习、技能培训、课题调研等一系列活动,旨在打造一支党性强、能力高、作风硬的青年干部队伍。

新成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林英告诉记者,推出“成长工程”有多层考虑。一方面,今年市委、区委先后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加强作风建设、加快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等内容;另外,街道也有不少人提出意见建议,认为青年干部培训形式目前还比较单一,培育力度也较弱。

“干部培训不能局限于开办培训班等传统形式,课堂学习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实践出真知’。”林英告诉记者,街道里“85后”、“90后”年轻人的普遍特点是有想法、有激情、有冲劲,但韧劲普遍不足,自我意识比团队意识更强,工作中情绪波动较大。“为了让年轻人在工作中更‘皮实’一些,也为了让更多‘好苗子’冒出来,今年我们探索推出了‘成长工程’。”

“成长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年轻人甩掉身上的“骄娇”二气。4月份,26名青年干部统一接受了为期3天的军训,在列队、站军姿、踢正步等训练中磨炼意志。“以前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都会觉得累,接受军训之后,我觉得自己像是完成了‘淬火’,把‘精气神’都练出来了。”在新成路街道源珉社区轮岗的陈晨感叹。

“成长工程”要求学员完成“1+6”模式轮岗。其中“1”指的是每人在半年中固定的轮岗锻炼岗位,“6”指的是所有学员都要体验的岗位,包括当一周信访接待员、当一周融媒体中心记者、当一天城管队员、参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报工作、参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窗口接待工作以及当一天环卫工人。

林英告诉记者,在安排这批青年干部进行固定岗位轮岗时,街道的原则是“机关下派、社区上挂”。“基层工作压力非常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无巨细都要社区干部完成;另一方面,街道有些部门往下派活时对基层工作量缺乏准确预估,往往还觉得基层社区执行力差。通过‘机关下派、社区上挂’,双方之间可以增进理解、消除误会。”

“80后”吴耀良原本在街道党政办公室工作,在“成长工程”中轮岗到了新望社区居委会,他对两种工作节奏、工作机制的不同有了切身体会。“原先在办公室做的大多是事务性工作,管好自己的几个条线就可以,工作内容是‘可预期’的;而社区工作大不相同,事情多而杂,社区居民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在任何时间来找我,我都要想办法协调解决。”

和吴耀良类似,今年30岁的张纯原先在街道的社区平安办工作,在“1+6”轮岗的过程中也对街道其他部门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比如城管,以前总觉得城管就是罚款的,体验过之后才知道,罚款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最佳途径,我们的城管队员一般对商户等人员都是先提醒、再聊天式教育,以解决问题为主,实在不行了再罚款。”32岁的周子文也表示,通过“成长工程”,他走出了办公室,对街道方方面面的工作了解更为深入,有助于今后工作更好开展。

记者了解到,“成长工程”实行导师联系帮带制,每位青年干部由一名街道班子成员联系,一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直接帮带,轮岗锻炼的工作情况将作为个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虽然只进行了一个月,但不少年轻人成长很快,街道各部门要操办各类活动时也会优先想到‘成长工程’的学员们,大家普遍觉得这支队伍很好用。”林英说。

作者:新成路街道,编辑:张怡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