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去年嘉定教师需求创下新高

日期:2018年1月5日 09:21: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刚刚过去的2017年,嘉定各中小学教师需求量达到720名,创下历年最高。

尽管如此,嘉定眼下仍面临师资紧缺问题。数据显示,2015—2017年,嘉定计划招聘1872人,实际招聘1322人;其中幼儿园计划招聘670人,实际招聘413人,完成率仅为62%。

5c245868b36444f3af3c6137fbbe7fea.jpg

留云小学是去年嘉定新开办的7所学校之一。

cc7c69ec2e8f41d69b3ea3680dac39f2.jpg

不止是嘉定,全市范围内幼师都比较紧缺。

d1101909864f41489c4c2e9c649363a5.jpg

区教育部门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嘉学院”网络社群学习平台。

师资需求急剧上升

时隔十余年后,区教育局副局长赵丽鸾再次远征招才。去年12月初,她带领区内18所学校的负责人远赴东北招聘教师。上一次区教育部门“走出去”招人,还要追溯到十余年前,时任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的赵丽鸾同样在列。

多年后再次出击,原因并不复杂——教师紧缺。

2017年9月,嘉定再添7所新校。至此,嘉定已有中学、小学、幼儿园总共169所。数量庞大的学校背后,必然需要同等量级的教师,招聘教师并不容易。

在赵丽鸾看来,造成师资紧缺的原因无非有二:人口导入带来的教育需求急剧上升,以及教育专业教师供给不足。

先看需求。随着中心城区人口导入和来沪人员数量增加,嘉定人口在近10年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此外,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使得本地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如此一来,教育资源不足仍是未来几年嘉定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仅以大居为例,当前嘉定全力推进城北、云翔、江桥、黄渡(春城)四大板块的大居建设,规划总人口33.3万人,需设置学校60多所。

再看供给。从全市来看,眼下教育专业,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班教师供不应求。上海承担幼教培养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家本科院校,以及上师大天华学院等高职高专民办院校,每年培养的本科和大专教育专业毕业生约1500人左右,相比沪上幼教每年2000至3000人的需求总量,需求量较大。

《上海市第三轮教育综合督政嘉定区自评总报告》中提到,随着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师资需求急剧上升,每年教师招聘均无法满额,学校教师依然紧缺;受二孩政策影响,女教师脱岗情况突出,在岗教师也面临出勤不足。

针对师资紧缺问题,嘉定双管齐下:一是完善教育人才引进通道,支持学校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教师招聘改革试点,探索一校一策招聘改革;二是推进教师流动工作,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师资均衡发展,合理有效配置教师资源。

在具体操作层面,嘉定也想尽了办法。比如,出台《关于嘉定区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和非编额度实行总量控制的意见》,明确“编内为主,编外为辅,严格控制”的原则,缓解师资短缺的矛盾;再比如,设立近30人的教师储备库,随时支援师资不足的学校。

尽管面临师资紧缺难题,但嘉定始终严把“进口关”。2014—2016年,全区共招聘教师1328名,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区教育局局长姚伟表示:“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大事之一,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招聘教师。”

以优势资源盘活师资队伍

不久前,嘉定和黄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位于江桥的嘉涛路小学委托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管理,更名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

在嘉定,这种由市区名校托管办学的方式早已有之。早在2007年,江桥实验中学与曹杨二中合作,开启了托管之路。在此期间,曹杨二中输出了大量优质资源,还派出学科教学专家团队对江桥实验中学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指导。2015年,江桥实验中学借鉴曹杨二中博雅教育的成功经验,开设“‘慧雅学子’经典导读”校本课程,主讲老师几乎全部来自曹杨二中教育集团;2016年,江桥实验中学聘请非中考学科的教学专家驻校进行常态化指导,指导内容包括开设专题讲座、诊断教学问题、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等。

依靠区内现有教育资源来实现师资队伍的提升,嘉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成立的练川实验学校是迎园教育集团的成员单位之一,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还有不少应届大学生。在校长华敏看来,学校“出生”于迎园教育集团的先天优势,加速了这群青年教师的成长。

每个加入练川实验学校的新教师,都要在“迎园教育集团见习教师培训基地”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实行“双导师制”,即在本校和见习学校各配备一名带教老师。此外,迎园教育集团还成立了导师团,定期组织集团内部的游教活动。“这个基地就像‘富矿’,我们的年轻老师遇到问题,总能从中找到答案。”华敏说,这种模式打通了集团内部各校壁垒,建立了统一的教师培训体系,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了条件。

“参加见习基地的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练川实验学校青年教师徐运娇坦言收获颇多,“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模仿名师开始的,就像画画,临摹得越多,技巧越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也为盘活教师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练川实验学校校长华敏上任前在迎园中学担任了8年副校长,同另外4名迎园中学骨干教师“转战”新校后,带来了一整套成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集团建立了人才蓄水池,让优质师资流动起来,补足了新校的教学短板。”华敏说,得益于这种模式,练川实验学校已经制定了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为新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培训从线下走到线上

穿着睡衣、敷着面膜、每隔2分钟看下时间生怕错过直播……这个画风如果出现在见习教师培训课上,是不是有些奇怪?但这情况真实发生在“嘉学院”网络社群式培训课上。

时间倒回到去年3月12日19:35,见习教师毛主窝在家中沙发上,等待着“嘉学院”网络社群式学习开学典礼举行。这样的培训体验,即使是像她们这样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也感到十分新鲜。

“观看直播过程中,现场互动时我举手了,被花老师点名了,评论区还有同事赞我,学习劲头更足了。”面对当天担任网络直播主讲之一的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花洁,见习教师付云鹏真想送上“大游艇”。

与往年见习教师集中式培训不同。去年,区教育部门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嘉学院”网络社群学习平台,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颠覆性改造,通过实地研修、社群式学习、在线成长,打造文化、技术、课程、环境融合的新空间,给予教师“私人订制”般的学习体验,帮助教师建立在线的、系统的、碎片化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见习教师中认为日常培训任务压力较大的占到48.73%,大家都希望能够改善培训方式。”花洁说,“我们创设见习教师网络社群学习平台,出发点就是最大限度解决这个问题,让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坐在家里拿着手机就可以听课。”

除了建立每月一次系统性通识培训的大社群,在“嘉学院”里还有10个学科培训的小群。学院组织一线教研员通过网络直播带领见习教师开展研修活动,一改以往只是静观的培训方式,以类似“球赛解说”的方式引导见习教师自主发展,重构师生关系。以小学英语培训为例,原来15位见习教师分布在5个不同的师训基地,每个基地有3位带教老师,见习教师只能和自己的带教老师沟通交流,而现在15位见习教师“共享”15位带教老师,打破了原来封闭式的学习模式。

截至去年11月底,区教育部门已在网上开展9次专题培训和10场主题研修,近7000人次参与直播活动。在不少教研员看来,线上直播课程的效果明显优于线下培训。

此外,在关注教师个体成长方面,区教育部门十分注重培育老师的创新思维。与苹果公司开展教学合作,就是教师培训方面的有益尝试。一款烧杯软件让青年教师诸晓玮印象深刻,“iPad变成了‘烧杯’,你想倒入何种液体、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可以反复试验,这在以往的化学课上无法实现,让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