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嘉定建县800周年,嘉定电视台推出《嘉定八百年》系列专题片。
从1月7日起热播的《嘉定八百年》分为6集,分别是《城事》《斯文》《艺境》《况味》《速度》《家定》,从文脉延续、艺术氛围、百姓生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展示这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灿烂荣光,寻找遥远时空的回响,激发当下和未来的奋进。
《嘉定八百年》专题片从1月7日起在嘉定电视台播出。
专题片画面。
拍摄现场。
用人物讲好八百年故事。
早在2014年,《嘉定八百年》就启动了拍摄计划。
“刚接到这项任务时特别迷茫。”《嘉定八百年》总制片人、嘉定广播电视台电视专题部主任俞斌表示,“同一年我们还启动了22集的《嘉定人物》纪录片,这为拍摄《嘉定八百年》打下了基础。”在他看来,拍摄《嘉定人物》,不仅加深了创作团队对嘉定的了解,也让团队明确了《嘉定八百年》的大方向——以现代人的角度勾连过去,串起嘉定的古今往来。
《嘉定八百年》每一集里都有这样的镜头:通过讲述一位现代人的故事引出过往历史。《城事》这集中,民间收藏家周嘉收藏的“嘉定通宝”,引申出“嘉定”名称的来由;《况味》这集中,通过记录南翔小笼传承人李建钢等人的生活片段,讲述了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家定》这集中,通过理发师老孙的视角表现西大街的变迁。俞斌认为,用这种方式展现历史,不仅为了让现实跟历史有所对照,也增强了整部片子的故事性。
这个观点与编剧李阳的构想不谋而合。“人是城市的核心,片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李阳认为,片子展现的应该是人与城之间的因缘和情感,而不是历史宏观事件和脉络的堆砌。“尽可能用纪实的视角,以进行时的方式来讲故事,让它看起来真实可信。”李阳前前后后反复打磨剧本,“对片子精益求精的精神负担,就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如何把握800年的时间跨度,对创作团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难度最大的就是,片子里讲的任何东西都要回到800年这个主题上,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这个情节在800年里占了什么地位,都要讲清楚。”俞斌说。
在漂亮的镜头背后,是观众体会不到的艰辛。导演团队最终确定是在去年3月,来自中国美院的刘智海导演团队承接了拍摄工作。魏晓飞是团队中的执行导演,作为一名杭州人,开拍之前,他对嘉定的了解仅限于“上海的郊区”。为使拍摄顺利,他和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踩点工作,嘉定的角角落落几乎都走了一遍。拍摄期间,熬夜剪片、整理素材是家常便饭,第二天早上六七点大家又都准时出现在片场。魏晓飞记得,开拍第一天正值酷暑,有几位同事因中暑倒在了片场。
《嘉定八百年》已与观众见面,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但在俞斌看来,这部专题片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按照他们最初的设定,每集会采访一位公众熟悉的知名人士,比如在《速度》一集中,原计划让韩寒以赛车手的身份出镜,但最终因为赶进度而不了了之。李阳同样认为拍摄时间过于仓促,“片子里只有夏秋两个变化很不明显的季节,没有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景致。”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专题片中众多出镜者都与嘉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邵媛媛就是以一名嘉定籍媒体人的身份出现在镜头中。
小学时邵媛媛就和新闻结下不解之缘。作为学校小记者站的成员,她第一个正式采访的人是彼时嘉定二中的校长。高考结束后,她想在嘉定广播电视台实习,便跑去毛遂自荐,却被婉拒。“那天回家的公交车上我一直在流泪,整辆公交车的人都安慰我说:小姑娘,没什么好哭的,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邵媛媛回忆道。
如今,新闻专业毕业的邵媛媛任职于澎湃新闻,主要负责智库和研究调查。虽然现在不住在嘉定,但她关于嘉定的记忆始终如昨,“考入大学前,我经常坐北嘉线、沪唐线,一路晃晃悠悠去嘉定镇上和朋友聚会。”
当《嘉定八百年》主创找到她时,邵媛媛觉得很新奇,便一口答应。开拍后,她与中国美院的研究生们共事了一段时间,拍摄过程很是愉快,“2017年的最后一天,创作人员还在修改片子,让我补录。他们很敬业,每次说最后一次见面,都不是最后一次,还得补拍东西。”
在嘉定博物馆的展厅里,一段介绍清政府首批留学生的信息吸引了Rafa的注意。这位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与一个半世纪前在西方求学的嘉定学子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关联。“仿佛看到另一个时空的自己。”Rafa表示,之所以远赴重洋来到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读研,完全是出自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嘉定给Rafa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座很古典的城市,能够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嘉定,Rafa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爱踢球的他还是学校足球队的队长。去年毕业后回到西班牙的Rafa仍时常用微信与嘉定的朋友们保持联系。
嘉定竹刻是谈及嘉定时绕不开的话题。出现在影片第三集里的张伟忠是嘉定竹刻的传承人之一。出身于嘉定一个普通农家的张伟忠,自幼喜爱涂涂画画。1987年,21岁的他报名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竹刻业余培训班,拿起竹刀后,一发不可收。1988年张伟忠考入嘉定博物馆竹刻工艺部,师从王威先生,对嘉定竹刻有了深入认识。1992年他又走出嘉定拜徐秉方为师,潜心研究留青竹刻艺术,尝试将嘉定传统竹刻与留青技艺相互融合,探索并形成了含蓄内敛的个人风格。
上世纪90年代,嘉定竹刻的发展遭遇困境。张伟忠回忆道,当时培训班学员们为了生存,各奔东西,有的去开餐厅,有的去办照相馆,就连老师都下海做起了红木生意。张伟忠坚持了下来,当一件件精心创作的竹刻作品被业内认可时,他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为找到满意的竹材,张伟忠的足迹遍布莫干山、余姚、宜兴、龙游等地,有时一年要去两三次。
这段时间,张伟忠的作品《嘉定三朱》浮雕插屏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展出。张伟忠认为,当代竹刻艺术在努力继承前人智慧与经验的同时,需要大胆创新。
以历史观照现实
专题片《嘉定八百年》串联起嘉定的古往今来,通过当下的现实来映衬嘉定的悠久历史,并展望嘉定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让观众过目难忘。
“从文字到画面,看得出下了功夫。”嘉定地方史研究者陶继明看过《嘉定八百年》后表示,撰稿者除了熟谙嘉定历史、文字功底扎实之外,可贵之处在于思维极为跳跃,创作的解说词趣味性较强,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值得一提的是,片子拍摄前,陶继明看过本子后提出加入石童子的元素,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抗倭小英雄石童子是嘉定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寄托了嘉定人民的爱乡之情。”
拍摄类似《嘉定八百年》这样的纪录片的难点在于,光讲历史,观众会有疏离感;光讲现在,便没有了纵深感。上海著名纪录片导演章焜华认为,《嘉定八百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每集均是不仅见城,更见人,有历史厚度,同样不忘观照现实。不过令他感到遗憾的是,石童子在专题片中的形象显得较为单薄,“比利时的撒尿小孩世人皆知,嘉定完全可以重塑石童子形象,赋予其生命力,甚至成为城市标志。”
《嘉定八百年》每集均精心选择三四个人物或事件作为线索,交叉叙述,这样的叙事方式受到了诸多褒奖。不少业内人士观片后表示,专题片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和细节,让嘉定800年的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触手可及,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看性。
仅有6集的《嘉定八百年》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收获赞扬声的同时,同样有可提升之处。上视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栏目的制片人吴海鹰认为,拍摄城市纪录片,画面不应该“太干净”,“要拍最普通的人,最常见的街道,体现出人间烟火气,片子才会显得更亲切,城市也会让人感觉更有温度。”
“可能是篇幅所限,专题片没有反映出嘉定对周边甚至全国的贡献,这点比较可惜。”区人大代表向世清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这集中几位主人公交叉叙述,有始有终,后面几集中故事的系统性、完整性明显不如第二集。”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