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恋观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择偶标准的改变和家庭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初婚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婚比例不断增加,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今青年的婚恋观究竟是怎样的?不如让青年人和过来人一起谈一谈。
不应让经济因素左右择偶
了解光棍的莫过于光棍了。作为一名团干部,同时也是一名“资深”单身青年,在习近平提出要关注单身青年婚恋问题时,我明白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关注身边的青年朋友,自己也要积极实践做好带头作用。
记得刚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是单位里第一批90后员工,周围同事都感叹:好年轻啊!当时,“结婚成家”这个词离自己非常遥远。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外向,父母还不太担心我的个人问题,相反他们认为还是等我心智成熟些后再解决个人问题。踏上社会后,我尽情享受闲暇时间,我参加在职学业、做公益、和朋友聚餐,在家看电视、上网……周末时光过得飞快,也体会不到“孤独”的感觉。
当然,这期间有过男生向我表白,也有过自己比较中意的,可惜的是,在父母对硬件的要求以及自己对软件要求的层层过滤下,我不知不觉就成了“齐天大圣”。近两年,我的闺蜜们都渐渐脱单成家,我也开始意识到“时候不早了”。
我算是个比较反面的教材,希望周边的朋友能够吸取我的教训早日解决个人问题。其实,针对如今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因居高不下的房房价而使人们深感囊中羞涩”的矛盾,我认为我们左右不了经济发展,阻止不了房价的飙升,但是这些不应成为阻碍青年择偶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是不是可以多举办一些讲座,改变一下父辈们传统的想法:家庭,不是只靠“有房无贷”来维系的。也希望有讲座是针对单身青年的,让单身青年转变一下自己的态度,拒做“外貌协会会员”,毕竟心灵美才是真的美;自卑的青年同样也可通过讲座建立自信,敢于迈出第一步。
相信爱情在路上
在很多人眼里,教师由于“工作稳定”“工作环境单纯”“教学经验丰富有利于下一代”等原因,婚恋根本没问题,尤其是女教师,不愁嫁。然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针对教师婚恋问题难易程度的调查中,44%的人认为老师找对象难,31%的人认为男老师找对象难上加难。
如何解决?在我看来,世界这么大,多出去看看。工作很重要,但生活也需要有品质,我们应该倡导青年教师在周末,放下手上的工作,多出去看看展览、听听音乐会、周边游玩一下,既让忙碌的身心稍作休息,又能开阔眼界,指不定在看看的过程中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呢。
相亲太老土?一起来玩吧!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相亲”这个词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抵触大于接受。除了让老师自己走出去,校方、团委、工会等也可以和其他单位一起组织相关活动,当然也不能太过“传统”,可以事先了解教师的爱好与需求,比如密室逃脱、烘焙制作等,选择相同活动的青年们一定是有相同爱好的,有了相同的爱好,话题自然而然地能够顺利开展,避免了传统“相亲”模式的尴尬与抗拒。
如今,不但学生的课业重,教师的负担也不小,高强度的工作占据了教师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学校也应该适当考虑年轻教师们的实际情况,不能因为没有家庭负担而安排过多的工作,给予一定的时间好好谈场恋爱。
其实人才是决定感情道路、家庭生活的主要因素,青年教师要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提升自我,走在把自己变得更好的路上,相信爱情也在路上等着你。
婚姻不是人生的全部
临近春节,团圆的餐桌上被“催婚”成了很多单身青年的噩梦。其实,作为单身青年的自己,也不必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要学会圆融处理,既不能和父母、长辈顶撞,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婚恋有自己的定位。鞋子适合不适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婚姻也是如此。
一旦结婚成家,家庭就成了社会的一个细胞,夫妻就要在互相尊重、包容、忍让中经营,双方要共同为家庭负责,各自要承担起自己的重任,要顾及上有老下有小的感受。如果在“催婚”下草率结婚,婚后出现三观不一致,双方得不到情感的需求和满足,互相不体谅,在繁琐的家庭琐事中对生活厌倦,导致分手,会给双方和家庭造成伤害和痛苦。
什么是爱情,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自愿、无伤、责任、愉悦。两个人你情我爱,有情感基础,互相能够对对方起保护作用,不会伤害对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庭,才能稳定、和谐、长久和幸福。成家立业固然重要,但是,爱情不是人生和生活的全部,人生在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多为社会做点利他的事情,即使独身,这样的人生也有价值和意义。
现在社会上有些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明星,也都选择独身,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不结婚呢?就是想一心一意搞事业,若是有了家庭的束缚,做很多事就没有自由了。其实,这样的人生也是非常充实和精彩的。
感到幸福就好
作为90后,身边的朋友不是早早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就是和我一样即将被人冠上“大龄剩女”的头衔。
我觉得青年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婚姻和家庭,不要抱有太理想化或者太现实的极端想法,明白付出、回报和爱的表达,或许参加一些家庭婚姻的心理课程会有很好的效果,能巧妙地处理认知误区和沟通上的矛盾,这就需要社会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另外,听听身边长辈的相伴故事,也能从中感受到爱人、家人浓浓的依恋。
针对圈子小的问题,团组织、单位工会就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家人亲戚介绍异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相亲模式,对于青年来说真的不是一个乐于被接受的形式,只觉得无比尴尬。
当代青年的婚恋观有着时代赋予的特色,其实并不存在好坏,我觉得婚恋的最终目的就是幸福,感到幸福就好。
过来人的忠告
人到中年,似乎不再轻易提爱情。前段时间,三两闺蜜聚会,毫无疑问孩子的话题占据上风。但越是如此,就更加凸显爱情,这一人生中昙花一现的珍贵情感,那么珍贵。而在爱情、婚恋的道路上,还请年轻人珍惜、珍重。
首先,不要急着找。“催婚”的长辈绝不是你急着结婚,从而病急乱投医的理由,要把他们的忠告当作人生经验,但路必须自己走,且走稳、走好。可以设定一个理想对象的条件范围,方便在生活中留意或者让别人帮自己留意。
其次,不能空等待。所谓空,就是不要为了找而找,整天无所事事。这样只能消磨青春,无法沉淀自身气质,又如何吸引你的理想对象呢。所以,等待人生另一半的过程中,不仅要找,更要充实自己,才是事半功倍。
最后,不要刻意攀附。在婚恋方面,有两个民间化的俗语,一个是“攀高枝”,一个是“门当户对”。现在有不少人,想通过婚恋改变命运,幻想一劳永逸改变自己的下半生。或许这也是造成大龄“剩男剩女”多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攀高枝”也需要讲缘分和感情基础,刻意攀附的话,日后的生活恐怕冷暖自知。生活中,还是“门当户对”更加现实和牢靠,一起打拼美好生活更是宝贵的人生历练。
随缘就好
小时候的我,过了国庆便开始盼过年。而今,一过国庆,我便打开各家旅行APP,订机票、订酒店、办签证,计划在春节期间来一场“大逃脱”。你若问我:如今是盼过年还是怕过年。我的答案是既盼又怕。盼,是因为终于能拥有7天长假让我度假放松身心;怕,是因为每逢春节的这场“逃脱”有点不得已而为之。
这些年,每年从年初一到迎财神的年初五,总有那么四五天,不论是我家做东的“主场”,还是出门做客的“客场”,往往坐着一些许久的远亲近亲(用时髦的话讲,大多为“油腻的中年人”)。开席后,一个永恒的话题跃然桌上——没错,就是三十出头的单身的我的婚恋问题。有一年,某位远亲在得知我连女朋友都尚未谈时,竟然用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词。
为了不让自己在被谈及”敏感“话题时再次憋闷,这个春节假期我将连续第三年顶着旺季高企的价格出游,来他个“眼不见,心不烦”。反正,爱情不将就,随缘就好。
你言我语
我曾经去过几个企业单位作过调研,这些企业单位不仅关心职工子女的入托、入幼、入学等问题,还关心单身青年、大龄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他们组织本单位青年与其他单位的青年进行联谊活动,有各种文体活动,例篮球、唱歌、跳舞、诗歌朗诵,还有各种才艺比赛,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活动使单身青年、未婚大龄青年与异性朋友交流的机会多了。
有人把大龄青年结婚难怪罪于“全是房子惹的祸”。其实,并非全是房子惹的祸,世俗观念才是真正的“祸首”。
我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可能地多创造一些条件,通过内部交流、跨行业座谈、联谊联欢共建等活动,培养员工社交能力、扩大交往范围、提升交往能力、开阔眼界、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从而找到心仪的对象。员工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就会更加安心努力为单位服务,最终则是员工、单位和社会的三赢。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