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除夕,最难忘的一道菜

日期:2018年2月27日 09:17: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从前,年夜饭是难得吃一顿的好饭菜;现在,我们不再期待大鱼大肉,但我们依旧期待年夜饭。因为年夜饭里有家和团圆的味道。

妈妈早早开始准备,做了一桌的拿手好菜,总有一道菜你最喜欢,最期待。除夕,你最怀念的是哪一道菜呢?

个大料足的八宝饭

过年,对于国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味觉记忆,虽然常常听人抱怨如今的年味一年不如一年,而大年三十的一顿团圆饭仍然是全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每个家庭的年夜饭餐桌上,总有一样不变的菜肴,传承祖先的味道,唤起熟悉的年味。

结婚后,每年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从父母家转移到了公婆家。公婆家属于传统的上海人家,喜好甜口,每年年夜饭的餐桌上,一个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八宝饭是吃得最热闹的。八宝饭在外形上象征着阖家团圆,味道寓意生活甜蜜,难怪长久以来在年夜饭中保持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婆婆虽然不擅厨艺,制作八宝饭却是一把好手。每年除夕前一周,她便开始着手准备八宝饭,一次制作二三十个,大部分用来馈赠亲朋好友。相比超市购买的速冻八宝饭,自家新鲜制作的风味更加浓郁,所以格外受青睐。八宝饭的制作步骤一般分为准备配料、馅料、蒸糯米,最后再包裹成形即可。婆婆比较用心,每一样食材都要亲自制作。

随着生活水平节节高,婆婆的八宝饭配料一年比一年丰富,从最初的红绿丝,到如今的核桃仁、蜜枣、红枣、桂圆干、猕猴桃干……不仅要讲究色彩搭配,还要兼顾营养健康。有时,她还会别出心裁,用这些配料拼一些图案和文字,给餐桌带来更多的乐趣。除了个头大,婆婆的八宝饭另一大特色就是馅料超多,刚蒸好的八宝饭里面的豆沙馅恨不得要流出来。去年,她还最新研发了肉松馅的咸味八宝饭,我们笑称她可以朝网红美食进军。

每年年夜饭上,一到婆婆的八宝饭上桌总是一抢而空,不管多少山珍海味已下肚,也不管平日里多注重清淡饮食,都要用八宝饭撑满肚子,才觉得这个年算是圆满了。

母亲做的香菜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春节了。母亲又开始忙着做过年的“香菜”了(这里的香菜不是上海人平时吃的香菜)。天气降温到零摄氏度以下,母亲去菜市扬批发几十斤大白菜,放在阳台任太阳曝晒两天,再将半干的大白菜洗净沥水,随后把大白莱杆切成段。母亲的刀工极好,满满一大盆菜杆,每根都粗细、厚薄均匀。她将切好的菜杆用席子、圆箕铺开,晒至七、八成干。接着就要开始香莱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揉。

母亲每次揉菜时,总要揉面般使劲挤压,且到边到角,连一根菜丝也不肯放过。她常常揉累了歇会儿,擦一擦鬓角的汗水,接着再揉。我心疼地问母亲:“少揉会儿不行吗?”我撸起袖子就要帮母亲揉,母亲慌忙拦着我说:这揉有讲究的,手揉轻了,不出水;揉重了,菜杆易断的。

菜揉好后放在盆里“醒”两天,佐料由八角、白糖、麻油、芝麻、大蒜、红辣椒粉、细盐等按比例掺和均匀,撒进香菜里,一盆红通通亮晶晶、色泽诱人的香菜便呈现在眼前。我小时候,母亲拌好香菜后,我总会眼巴巴地站在盆边,趁母亲不注意时捻几根菜丝放进嘴里……

那时,老家还保留着古老的过年仪式,大年三十下午要祭拜谷神,希望新年风调雨顺。然后,一家人聚到厅堂,摆上糯米汤圆和香菜祭拜祖先,放炮竹烧纸钱,这就是所谓的封岁。大年初一凌晨,摆上糯米圆子、香菜,点上香火,放三响开门鞭炮,念好“开门经”,随后打开大门迎接天地神灵,宣告新年开始。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糯米汤圆和香菜,口鼻间都是最纯正、最浓郁的年味。

“外婆菜”的层次

小时候的春节总是让人特别期待:穿新衣、放鞭炮、看春晚,以及家人围坐闻着年夜饭的香气,在温柔的暖色灯下分享着欢乐、畅想着未来……每当我回忆那桌子温暖,一定有一道菜,它属于外婆,也属于我,是外婆给我、给全家人的爱。

这道菜就是外婆过年一定会烧给我们吃的河南菜“芥菜肉”,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在我心里,它是一道“外婆菜”。它类似于上海这边的梅干菜烧肉,却更具层次感,不仅包括菜本身的层次,更富有浓郁的家人情感。

这道菜的肉须用肋条肉切方,先用调味料煮,再用植物油炸至肉皮起泡后切约3-5毫米宽的薄片,最后将肉皮朝下整齐排在铺满芥菜碗内,放酱汁蒸烂即可。经过煮、炸、蒸这些层次后,做菜人的用心、细致、功力都淋漓尽致地融入菜肴,给予家人层层的幸福和爱。而我的外婆,给予我童年无限包容与支持的人,她的付出仿佛是这道菜中的配菜芥菜,一直默默衬托着主菜,却将自己所有能给予的物质、精神力量,如同芥菜的滋味成就了整个菜,成全了整个家庭——让每个家人都记得她的勤劳、坚强、包容……

春节又将至,而我正在经历着心里的一道坎儿。想着这道菜和外婆,我一定能度过,请给我力量。

手碾芝麻汤圆

中国人很重视除夕夜的年夜饭,无论相距多远、工作多忙,都会往家里赶。俗话说:“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除夕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

记得我退伍回来后的第一个年夜饭,妈妈知道我爱吃她做的手碾芝麻汤圆,就向老邻居借来石臼,自己碾米、碾芝麻。当芝麻快捣成粉状时,还放入核桃籽和老冰糖研磨。两个小时后,扑鼻的芝麻香气四溢,及时盛在陶瓷罐中,用布裹盖严实,留待过年时用。

除夕那天,我在单位值班,回来得比较晚,一踏进家门,就看到全家人都在等我,妈妈连忙把做好的汤圆往沸水锅里倒。当一碗碗糯白的汤圆放到桌子上,热腾腾、胖乎乎、晶莹透亮,香甜气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端起碗,顾不上烫嘴,舀起一个就往嘴中放,一口咬下去,里面的芝麻和糖立刻钻了出来,香糯绵软,甜而不腻,缓缓滑入肚中,满口都是香香甜甜的感觉。

我幸福地感叹:“真好吃!我已经九年没吃过妈妈碾制的芝麻汤圆了。”那芝麻的香甜中,不仅让我享受到亲情的快乐,更有对老家食物原味的追寻……

酒酿糟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吃、穿、用样样都要凭票供应。农村老百姓吃肉靠每年饲养肉猪后卖给食品公司屠宰场,然后按规定返回一定量的肉票,再凭票到副食品店去购买猪肉。由于猪肉供应量较少,一年到头,农民家难得吃到几次猪肉。

当时尽管物资匮乏,但每年春节,或多或少都会在餐桌上置办一碗以猪肉为主料的荤菜。为了年夜饭,父母也动足了脑筋,想方设法把肉票留着。但肉票有使用期限,加上那时也没有冰箱,父母就在入冬前腌制酒酿糟肉,放到春节里食用。

先要做酱酿。父母到杂货店买一包酒药,并根据药量用适量糯米煮成饭,然后等温度降到适合时把酒药投入米饭拌匀,放入瓷锅或缸盆里,再用稻草编织的饭窝保温。过了四五天,酒酿做成了,就把肥瘦相间的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倒入酒酿中腌制七至十天,酒酿糟肉就腌制完成了。这样不仅吃起来有酒香甜味,还能保存比较长的时间。

酒酿糟肉在特殊年代是一道高档菜,到了现在还是很受欢迎。年前,我到超市里买了三瓶酒酿,回家腌制了一些五花肉。春节亲戚朋友到我家做客,我做了一桌佳肴,烧了一盆酒酿糟肉,没想到大家特别喜欢,上桌后很快就被一扫而光。后来,我又烧了一盆才满足大家的胃口。

爱心牌蛋饺

逢年过节最开心的就是能够大吃一顿,妈妈烧的饭菜比平时丰盛、讲究许多,最令我垂涎的一道菜就是蛋饺了。妈妈的爱心牌蛋饺,尝来美味又温馨,从中能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与操持家庭的不易。

鸡蛋和肉是现在十分常见的食材,而在妈妈、外婆那个年代,就显得“贵重”了,不舍得经常吃,只会在年夜饭桌上出现。妈妈牌蛋饺并不精致,但是厚实、肉多,吃一个让我感到特别满足。朴实无华是妈妈的特点,也是许多家庭妇女共有的美德。

蛋饺虽然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但总能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大家坐在八仙桌旁吃团圆饭时的热闹。

七嘴八舌

说到年夜饭最难忘的一道菜,非红烧猪手莫属。年夜饭啃猪手,来年有钱挣!

年夜饭必上的菜,当然是红烧肉啊!自从家里人吃了我做的红烧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老是问我啥时候再做。除夕夜,当然要给家人展示一番手艺啰。

用糯米做的丸子,是我家乡特有的一道过年必备菜,大概就类似于南方的汤圆吧,意味着团团圆圆。

我们的年夜饭很丰盛,菜肴让我们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孙女和外孙还会给我们老俩口送上大红包,这道“菜”,让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幸福享受,也寄寓着孙辈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和深深的感恩之情。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