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生老病死的话题总显得沉重。但有这样一批人,选择用捐献遗体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用自己的躯体架起通往医学科学殿堂或是拯救他人生命的桥梁,无言地为社会作出最后的奉献。
“将博爱铭刻心头……无悔地选择安息的自由……”,3月1日,在青浦福寿园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六个遗体(角膜、器官)捐献纪念日活动上,嘉定区红十字文艺宣传志愿队再次唱起这首嘉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原创歌曲《生命之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生代表在纪念活动上宣誓。
青浦福寿园内刻满遗体捐献实现者姓名的集体墓碑。
医学生向“大体老师”献花。
嘉定登记者已有一千六百多人
青浦福寿园内有一片区域竖着几块集体墓碑,根据逝世年份刻着上海市正式接受遗体登记36年来所有遗体捐献实现者的姓名。
嘉定遗体捐献的历史由来已久。根据《嘉定红十字历史编年实录1918-2013》记载,嘉定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县教育界、金融界知名人士潘指行于1958年8月5日实现遗体捐献,供上海第一医院附属中山医院作病理解剖,是嘉定历史上首位遗体捐献者。
2001年,嘉定区红十字会设立了遗体捐赠登记点。葛金星与他的妻子拿到了编号为嘉定01、02的捐献荣誉证书。葛金星希望自己实现遗体捐献后,医学生可以像他当年学医时一样,站在“大体老师”旁,对照着书本了解每一个要掌握的要点。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死后入土为安最为重要,因此遗体捐献登记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2009年5月,区红会找到几位遗体捐献登记者,授旗成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也就是现在“春蚕之家”联谊会的前身,负责遗体捐献的服务管理工作。
“春蚕之家”联谊会会长卢秀臻是志愿者中的元老,她告诉记者,遗体对于医学病理研究、教学实践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方面,医学生通过解剖才能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从而掌握基本的治病防病技能;在医疗救助方面,一个健康的眼角膜最多可以让5个人重获光明。
目前,国内的遗体资源存在较大缺口,捐献遗体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学事业的需求。常常出现一位“大体老师”供五六十名学生同时学习的情况。角膜资源紧缺时,只能使用动物角膜来代替,复明效果并不理想。
“以前对登记者的管理比较松散,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接好接收医院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夙愿。现在我们将登记者按住处划分编组,设立组长统一管理,并向有意向的市民提供咨询、手续办理等服务。”卢秀臻介绍,目前全市共有6家医院、4个眼库可接收捐献遗体,登记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接收机构和捐献程度。
出于人文关怀,从2014年起,嘉定为遗体捐献登记者推出了由政府买单的服务,凡年满60周岁的遗体捐献登记者,可享受免费体检、优先配备家庭医生等。
截至去年底,嘉定遗体(角膜)捐献登记人数已达1642人,实现近300例。其中,2017年新登记人数244人,遗体(角膜)捐献实现的有33人。“年均实现者在30人左右。”卢秀臻说,“虽然登记信息可以撤销和更改,但我们还是希望登记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我们会征求家属意见,要求家属签字才予以登记。”
无言的课堂,灵魂的对话
“大体老师”,又称“无言老师”,是医学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3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部分学生,来到青浦福寿园缅怀“大体老师”。这是每年清明节前医学生的一项传统。
当他们站在墓碑前献花时,都会默念同一句悼词:“死亡是场漫长而伟大的中场休息,唯有最臻于完美的演员在幕后,依然继续演练着下一幕,那是生命的轮回。”
面对无私奉献的“大体老师”,医学生满怀敬意。每次解剖课前,学生们都先围在手术台周围,向遗体默哀致敬;等课程结束后,再次向遗体深深鞠躬。“我们每次上课前都会做好充分准备,生怕在遗体上多划一刀或错划一刀,这是我们医学生对‘大体老师’该有的尊重。”
“我的第一位‘大体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教授,他为医学事业奉献了一生。”交大医学院研一男生袁一航至今仍记得,“‘大体老师’干枯的身躯和福尔马林刺鼻的味道,导致我好几天吃不下饭。但是那一天,我终于知道如何区分腹部胆囊等组织结构。人体解剖与课本学习完全不同,一个立体、一个平面。书本上的器官都用不同颜色区分,但人体每个器官的颜色只有深浅区别,如果不是触摸体会,无法了解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袁一航的同学江哿同样对第一位“大体老师”印象深刻:“一位60来岁的男性,我负责解剖他的背部。”虽然有些紧张,但经过老师的心理辅导后,江哿克服了恐惧心理。在她看来,第一堂解剖课有着特殊意义,宣告着医学生正式进入医学领域,神圣而庄严。
“大体老师”特别稀缺。“第一次上解剖课,34名学生只有一位‘大体老师’。”这是袁一航的经历,“国外平均2—3名学生有一位‘大体老师’,解剖课程也较频繁。”
在每年的祭扫活动中,这些医学生们都会遇到遗体捐献者的家属,聆听他们的故事。“‘大体老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着他们的生命,这样的大爱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学医人、行医人的心中,并让我们受用一生。”袁一航说。
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去年12月3日,49岁的陆红英走进嘉定区红十字会的大门,将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交到工作人员手中。作为父母遗体捐献的执行人,陆红英对遗体捐献已经不再陌生。就在今年2月,她终于了却心愿,办妥了遗体捐献的手续。
“其实也没多想什么,可能是父亲临终前的那句‘到了时间,交给国家’,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定义。”陆红英说。
陆红英的父亲名叫陆开斌,是嘉定区首批领取遗体捐献证书的志愿者之一。最让陆红英感到敬佩的是,82岁的父亲还自愿担任嘉定区遗体捐献登记者联谊会嘉定镇街道小组组长,向大家宣传遗体捐献的价值,把人道关怀的种子撒进社区,让更多人了解遗体捐献的意义。
就在父亲实现遗体捐献的那一天,陆红英曾在电脑上写下这么一段话:父亲成为了遗体捐献实现者,在同济大学接受站实现了生前心愿。他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了一种精神,践行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在嘉定区,遗体捐献登记者中,“85后”的刘女士是年轻人的代表。“从事社区工作多年,看多了别人的生离死别。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新的看法。”刘女士说,“我希望我的生命能有益于我身边的人,甚至帮助素未谋面的人。”
“2000年我们已经在考虑遗体捐献的事,最后我们做了一样的决定。”93岁的朱德茂老人说,“留着也没用,不如捐给国家。”2007年,朱德茂和爱人徐丽娟签订了遗体捐献登记表。
遗体捐献登记者的职业和生活轨迹各不相同。但在他们看来,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相关链接
遗体捐献指南
捐献原则:遗体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
遗体捐献的用途:无偿用于医学教学、医学科研、临床解剖以及角膜移植
登记机构:区或街镇红十字会
嘉定区红十字会地址:塔城东路400号
咨询电话:59919000(24小时)
登记方式:本人到登记机构登记,也可委托他人代为登记或要求登记机构上门登记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