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是个抽象的名词,然而,它却无时不刻不在人们身边。早上出门挤公交车,要“先上后下”“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到食堂打饭,要依次排队,不能插队;下班回家后走在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有没有闯红灯;晚上在家里,是否发出的噪音,有没有大声K歌影响楼上楼下的邻居休息……凡此种种,规则与人们如影随形。
规则是公共的,规则意识是个人的;社会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政府部门制定了怎样的规则体系,而且体现在社会成员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所以说,规则意识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也决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用法治强化规则意识
近年来,拦高铁、动物园猛兽区下车、机闹等事件屡屡发生,一次次用生命和鲜血告诫人们:唯有遵守规则才是最好的安全保证。可有些人,就是无知、胆大,他们骨子里缺乏规则意识,总觉得一项规则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是约束,便会公然质疑,并违反规则,甚至蔑视、挑战规则。
殊不知,狮子老虎可不在乎你那自以为是的心理——敢凑过来,就咬你。对于这些明知故犯者,需要社会多一些“老虎”,对违反规则的人要动真格,进行严厉制裁,就像老虎狮子那样,不留“情面”、不讲“通融”,人们就会逐渐形成对于规则意识的敬畏和尊重。这样,那些因违反规则而酿成的悲剧,也就会越来越少了。
规则意识,就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交通规则、道德规则、竞争规则、游戏规则、游览规则……规则制订出来,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虽然不是所有规则都会符合每个人的具体利益,但只有在规则之下行动,才能形成基本的秩序和公平,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规则意识也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表现。在互联网舆论长期苛责执法者的情况下,让公众习惯性地同情、袒护贴有“弱者”标签的违法者,无形中助长了以闹取胜、法律不彰的情况。执法部门应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胆魄,方能维护法律权威,遏制“拦车等夫”之类的荒唐闹剧发生。公众也要提高法律水平,不要让无原则、无底线的质疑干扰执法,维护法律刚性,彰显法治权威,共同营造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法治环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俗语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我国制定宪法和法律的目的,也是为了约束公民的行为,确保社会有序、安宁、祥和。但是,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总会有置规则于不顾的人,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
儿子上初一时,一次因急着上学,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他环顾四周没有车辆,就骑着自行车闯红灯横穿马路。谁知行至一半,左侧驶来一辆车子,儿子急忙刹车,结果人和车子重重摔在地,造成他右臂骨折。
在儿子骨折期间,我不失时机地教育他:“看看,你违反规则,造成骨折,既要忍受伤痛,又影响学习,得不偿失。如果你遵守规则,多等一两分钟时间,就会平安无事。”儿子点头称是,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
因骨折需石膏固定手臂,整整一个多月时间,儿子无法握笔写字,结果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拿着成绩单,我没有责备他的分数不高,而是把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到他违反交通法规上,是骨折影响了他的学习。吸取了这次违规的教训,直到现在,儿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守规守矩,决不越雷池一步。
“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往往在教训中才能对事件有深刻的反思和警觉。针对违反规则者,有关部门要不失时机对其批评教育,讲明违规的弊端,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影响面广的违反规则事件,媒体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警示后人不再重蹈覆辙,这样,规则意识就会在人们心中慢慢形成,并会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
遵守规则 不搞特殊
小区里有一辆电动汽车,因为老小区没有充电桩,车主就从二楼扯了根电线给车充电。先不谈居民小区内私拉电线的危险性,这辆车停的位置,也严重影响了我们这幢楼车主的出行。因为小区道路本就不宽,被这辆车靠边一停,简直是天天参加“路考”!这位车主方便了自己,却给其他业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就是规则意识的缺失。
不守规矩的人一定过得不错:香烟抽完了为什么要找垃圾桶丢?地上随便一扔最方便;走在大街上,突发尿意,找厕所?找个角落可方便了……殊不知,爽的是自己,受累的是却别人。地上多出一根废烟头,就会让环卫工人多弯一次腰;少走几步路就地“小便”,却留下了一滩难以抹去的污渍。
要是每个人都没有规则意识,那社会不是乱套了吗?但绝大多数时间里,当一个无视规则的事件与我们自身无关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无视,让公开成文的规则成为摆设。所以说,培养市民的规则意识是个大课题——规则不是建立在自己内心的“舒适区”,而应基于社会公序良俗。
以最近的“高铁上吃方便面被怼”事件为例,高铁不同于地铁,吃方便面是允许的。但一位女士却颇为不爽,当着年幼女儿的面,对吃面者恶语相向,认为他不该在高铁上吃面,是违反规定的行为。这位女士,大概就是把规则建立在了自己内心的“舒适区”。规则,应是对所有人基本公平的,而不是个别人搞特殊化的借口。
【关于规则意识我有话说】
教育与自律并重
一次,我乘坐公交时发现,在乘客最多的塔城路博乐路站点上,大部分人都能前门上车,有序地投币、刷卡。但也有几个人偏偏在后门上车,上车后不投币不刷卡,乘了几站后就下车了。这些人为了2元钱,却给自己标记了不光彩的一笔。
如果说公交车上逃票不会酿成大祸,但在动物园逃票则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人去动物园参观,为了逃票就爬墙进入动物园,结果进了猛兽区,被老虎撕咬。有人为自己的不守规则而丢了命。
那么,怎样培养规则意识,我认为,既要加大宣传教育,又要自律,还要有一定的惩处,三管齐下,才能形成全社会遵守规则的良好风气。
善意的提醒
我家在二楼,朝北厅里的窗户栏杆上放了一个假山盆景,盆中有山有水,为客厅频添一份美色。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人从楼上扔下香烟头,掉在盆景里,让家人很不爽。其实,更大的隐患是底楼窗外有人停放电动车充电,万一香烟头掉在电动车上,可能会酿成大祸。于是,我写了一张禁止往窗外乱香烟头的告示,贴在楼道的防盗门上。没想到此举很见效,后来再也没有香烟头掉在假山盆里了。
所以说,一旦制定了规则,就会对部分人起到警示作用,一个善意的提醒,也能改善风气。
不守规,则重罚
一次,飞机马上要起飞了,机上广播反复提醒乘客们关掉手机以及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然而还是有两三位乘客听而不闻,安静的机舱内不时传来微信提示音。在空乘人员耐心劝阻下,他们才关了手机,真是令人汗颜!坐上飞机,哪怕有再要紧的事情要处理,也应遵循航空公司的规章制度,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现在,越来越多“机闹”者被请下了飞机,列入黑名单。
再说说闯红灯现象。如今机动车闯红灯很少发生,因为处罚力度非常大,但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仍是重灾区,关键是行人和机动车闯红灯基本不会有处罚,违法成本太低。我认为,对于不遵守规则的人,就应该重罚。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网上有个段子,2018最美爱情故事是这样的:“老公,我为你拦下了一辆高铁,你不来,我不走!”调侃背后,潜在危险很严重。高铁调度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差几分钟会引起连锁反应,许多高铁班次会因此改变,如果哪个环节再出现疏漏,甚至有可能会引起撞车事故,足以威胁数百人的生命安全。
我认为,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培养规则意识,首先,对规则要反复宣传和告知,让大家知道和了解规则;其次,要严格执行规则,如果不严格执行规则,规则就成了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助长不遵守规则的习气;再次,要从机制上对遵守规则者给予奖励和方便,对不遵守规则者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让其早晚对自己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负责。
“紧箍咒”才是法宝
法不责众,对于集体违规的情况,媒体往往只能呼唤道德意识回归。然而这种呼唤通常都软弱无力,在文明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社会,硬约束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不准醉酒驾车,不准违法搭建,外环线内不准放烟花爆竹……一个个都管住了。还有许多规矩,媒体一直在唠叨,却收效甚微。假如在媒体呼唤的同时,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硬性约束,甚至重罚一些人,相信乱象都能很快改观。
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却在唐僧面前低头服软。为什么?因为唐僧有个法宝——紧箍咒。
七嘴八舌
规则即规矩。所谓规矩,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由感性觉悟发展至理性觉悟的产物。它约定俗成,指导人们在方方面面应注意什么,该怎么做,倘若大家都能按规矩行事,共同遵守,那么社会一定会更有秩序。反之,如果人人以为我中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其后果必然损人,也害己。
规则意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文明意识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就越高,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规则意识发自于内心,来源于本心,实践在行为。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人的文明程度的高低。
一次乘公交,可能路况出了问题,车站等满了人,一个老人排在我前面,坐在拐杖凳上,一等就是半个小时。后来因为内急,他不得不离开队伍,走向马路对面厕所。回来后,他默默地排到队伍后边。老人的风范,值得我们学习。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所以家庭方面而言,父母老师、爷爷奶奶,都应时刻将规则意识牢记于心,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使遵循规则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内在素质。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