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网络便利和隐私,是二选一吗?

日期:2018年5月3日 09:4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数据的价值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打开一个购物平台,弹出框会跳出你最近浏览过的相关商品;打开订餐外卖APP,以前浏览过的美食会优先推荐进入视线;在一个活动中不经意留下的联系方式,也会引来多家培训机构的电话……网络之所以能洞察你的一切,关键还是在于你不经意间泄露了自己的数据和隐私。

用户数据越来越重要,而人们也必须面临抉择:是选择自己的个人隐私,还是选择便利的网络生活?全世界都面临着新技术对传统隐私问题的挑战,这实际上是商业利益博弈的过程。但是,人们更期待,随着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人们在获得更好服务的同时,也能保护好个人隐私。

给予个人隐私足够的尊重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离不开”的便捷性,但这只是商品或服务应有的“商业属性”。而现在,用户必须“牺牲”隐私,在使用权面前低头,在各色协议中,选择让渡隐私权,按下“同意”。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在使用网络产品时,根本没有选择——并非是人们愿意为效率放弃个人隐私,而是“不得不为之”。比如,我和不少朋友都使用微信,工作和生活也渐渐离不开微信,那就只能同意企业的隐私政策。再比如,现在不少人有APP,一旦装上了,几乎就成了透明人,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了。去年底,江苏消协对APP手机用户进行调查,发现一些APP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诸如“监听电话、定位、读取短彩信、读取联系人、修改系统设置”等各种权限。现在有相当多的手机APP企业,“越权”获取用户信息,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大众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利益的撕扯,但企业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和效率的提升,是可以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的。

诚然,为了使工作生活更便利,我们让渡个人信息,比如授权某宝掌握个人账户名和密码,以便查询公积金等。但从本质上看,这是建立在充分信任基础上的授权,并非是与效率的“等价交换”。

所以,不管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企业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必须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底线不能突破。

隐私与便捷无关

李彦宏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就个人信息的利用问题,发表观点——“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其实,并不是中国用户自愿交出自己的信息——多数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的权力。绝大多数网站和APP都有各自的隐私政策,需用户同意运营方获取自己的定位、通信录、照片等信息,若用户不同意则无法正常使用。这种“自愿”无异于绑架。因此,笔者认为,李彦宏这一言论分明就是科技巨头为侵犯个人信息开脱。

用隐私交换来的便捷并不是“正宗”的便捷,大数据让信息投放无比精准,在将用户的阅读习惯记下后,每当用户打开网页,同类商品的广告立马呈现。此外,近期热议的各大互联网企业“杀熟”事件,也是科技巨头辜负用户信任的典型案例。

Facebook的危机已经证明,数据滥用会带来不可控的后果,在这风口浪尖之际,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的这番言论,无疑是火上浇油。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为获取便利,若必须提供自己的隐私,企业也应站在用户角度,注重保护个人信息,“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这种视之为当然的态度,是对用户的“羞辱”。

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也同时带来了泄露隐私的威胁。但我认为,效率和隐私并不矛盾,两者是可以并存的,当然其中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作为网络各平台用户,首先,必须保证所登录的网站是官方的,这是可靠性的首要因素。涉及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的,必须慎重,因为一般正常的注册是不需要填写这些信息的。网购收件,可以用昵称、简称甚至假名,这样就能免除姓名和手机号同时被泄露的风险。收货地址可写单位地址,不暴露家庭住所,更谨慎的做法就是使用专门的软件,清理网站浏览痕迹,快递单也要及时销毁。

因担心隐私被曝而舍去便利,在现实中很难做到,毕竟不会有人想“倒退”生活。反之,人们亦不愿隐私被泄,而被各种麻烦缠身。因此,除了自身要注意不要泄露隐私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利剑出鞘”。“网警”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有隐私泄露和买卖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手段制止及惩罚,用好法律武器。官方网站的设计和管理也应该避免漏洞产生,设置权限限制员工查看客户隐私信息。

综上所述,在享受效率的同时保护好自身的隐私,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法律维权,缺一不可。

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作为身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与此同时,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一再被推到风口浪尖。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我在某个旅游APP里搜索产品,就在我比对飞机票价格的时候,网络已经随时随地调整起价格来了;商家还会抓紧给我发送提示短信,催促潜在客户下单。这可以看做商家的促销手段,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征询过用户需不需要这些后续的短信。也可能在我注册这个APP的时候,商家已经帮用户默认了同意。

其实,我相信有很多消费者都不会愿意被类似的短信骚扰。所以,互联网时代的开发者们,要做的是完善好自己的服务,而不是默认为消费者“不介意隐私被公开”。

大数据的产生无可避免,未来生活中,类似支付宝、微信这样的工具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但大数据的产生和大数据的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手里抓有大数据统计信息的平台,不应该利用这些数据作为为自己谋利的跳板。享有隐私数据平台的公司,应该把隐私所有权归还给用户,让用户自己去选择有没有必要把某个隐私链接出去。

隐私换效率得不偿失

前年,我有一套房屋想置换,便在两家中介公司挂牌,并留下手机号码和房屋地址等信息。当时,每天都有营销人员来电约时间,带客户上门看房。不久,上海市出台购房新政策,市民的购房热情一下子下降了。于是,我对置换房屋有了新的计划,不再考虑买卖这套房屋,并到中介公司注销挂牌。

但去年下半年起,不断有中介来电话询问我的房屋是否要置换,要约时间看房。我告知中介无房出售,也不打算购置新房。但电话依旧不断,有时晚上八点多了,还有人来电询问。更烦恼的是,一个晚上,我刚走进当初要置换的这套房子,门铃响了,一名中介自说自话带着两名客人来看房。我追问中介:你们从哪里知道我这套房屋要出售?他只回答我,你这套房屋在中介公司挂牌过,其它什么也不肯说。

后来,我到以前挂过牌的中介公司反映上述情况。接待经理告诉我,公司每年都有营销人员离职,流动性很大。可能我当初挂牌时,营销人员把信息私自留存,离职时把房屋信息一起带走。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隐私被泄露,最终损失也是你自己。所以,以隐私换效率得不偿失。

不要拒绝被服务的权利

在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晾晒”于各种各样的商业平台,有人说:这是在用隐私换效率。我认为:如果把自己的个人信息藏得太深,无异于拒绝了被服务的权利。

客观来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造就了“用隐私换效率”。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个人信息被我们“换”出之后是否被用于电话推销、贩卖等等,取决于各商家的自律意识,并非在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填写的资料一定会被不法分子所截获。反之,如果一味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隐藏起来,倒会丧失在某些领域享受便捷服务的可能。比如送餐、快递、交通订票等等。如果信息被泄露,遭遇电话骚扰等情况时,随时可以报警;若因此害怕,而拒绝提交个人信息,则是因噎废食。更何况,服务企业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地运用个人信息,能让服务升级,使受众满意。

我想,每个人早在出生时不就已经“暴露”了!一个个小生命光溜溜的躯体呈现在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眼皮底下;床头卡上写着新生儿母亲的姓名、年龄和电话号码……

七嘴八舌

交出隐私确实可以换取便捷,但愿意交出,不等于愿意泄露,更不能接受被倒卖。

个人资料再如何严加防范,都极难避免被觊觎,除非不去申请银行卡、不使用手机、不办理住宿登记……可这样不就成外星人了吗?

希望这些数据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好信息资源,让数据与数据的链接发挥更大的价值,让每一个用户可以安心、放心的使用互联网。

俗话说:“贪小失大。”贪小,是失大的前提条件。隐私,则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惜以个人隐私,换取一点“蝇头小利”,终将以失去大利为代价。在身边经常有人为了一包洗衣液、一瓶洗头膏让人手机“扫一扫”,随便让人添加微信,结果个人信息被别人盗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