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间,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壮丽史诗。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普通人可以反映一个时代。近期,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新闻办组织嘉定报社、嘉定广播电视台、“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等区级媒体,集中采访一批嘉定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亲闻者,以回顾这段光辉历史,描绘40年成就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新闻频道今起开设“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一个在改革开放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中国,一个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自我完善的中国——她的未来,值得所有人期待!
85岁的李惠英如今也用上了微信,逢年过节给晚辈们发红包。
今年85岁的李惠英有记账的习惯,坚持61年至今从未间断。从1957年开始,她就将每天的收支全部记录下来,小到一盒火柴一斤鸡毛菜,大到买家电买房子、子女教育及婚嫁,一笔一笔,记录在册。
翻开她的账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万两千多个日夜,嘉定人的吃穿住行用。翻天覆地的变化就隐藏在这一行行的蝇头小字中。
改革开放前:2元即为“巨款”
最初记账,缘于女儿的诞生。
1955年,26岁的季颖和20岁的李惠英结婚了,两人加起来近百元的工资,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富裕家庭了。第二年9月,女儿在“小燕子穿花衣”的歌声里降生,因此取名“小燕子”。
9个月后,李惠英因病在家休养,一家三口的生活,加上治病,就靠季颖每月68元5角的工资。为了节省开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小夫妻俩想出了“计划生活”的办法——把每天的收入和支出全部记账。
第一笔账,是1957年7月11日,“做绸衫,1.32元”。“好像是给老头子做纺绸衫的加工费,我记得还是小格子的呢!”李惠英说。
改革开放前的记录,几乎全是这种块儿八毛的账。“那时我们很少买肉,甚至买菜也很少,原来买两斤青菜都要凌晨四五点钟去排队。豆制品是凭票供应的,每个人每个月吃一角二分。”李惠英回忆。那时候的账本上,凡是2元钱以上的记录,前面都会有一个特殊的符号:红色的“8”,这是“巨款”的标识。
除了一摞账本,李惠英还把家庭收支全部归拢在一张大表格里。1957年到1977年的20多年间,夫妻俩的年总收入始终没有突破三位数。“1964年到1977年都是912元,我们俩的工资基本没变过,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涨了。”李惠英说,这一时期,生活的主要开支集中在解决吃穿问题上,基本能满足温饱,但结余很少。
改革开放后:经历多个“第一”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国家从此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
这一年,嘉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从李惠英的住所塔城小区往北看,可以看到城中路、清河路交汇处的叶池大楼已拔地而起,这座10层的大楼是上海郊区首栋高层商住楼,代表了沪郊当时的高度。
李惠英的第一台收音机。
1978年的除夕是2月6日,李惠英提前一周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当时过年只要1.54元就能买齐年货,再添3元还能买只‘冰鸡’。”李惠英解释,“冰鸡”是有人平时用配给券买的活鸡,冷藏到过年再拿出来卖。当时鸡蛋的价格也比较贵,论个卖,鸭蛋相对便宜些,那一年过年后她买了两斤多鸭蛋,花了0.84元。
此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1980年,家里的总收入达到1293元,1990年、1991年,夫妻俩相继退休,收入不降反增,因为除了退休工资,俩人还因为其他的工作有了奖金、稿费、津贴等。1996年家庭年收入已经是16478元。至2007年,家庭年收入已达68317.50元。
账上有钱,花起来就格外有底气。
李惠英的第一辆自行车。
1985年,李惠英家买了第一台彩电,1986年买了第一台电风扇,1987年买了第一台冰箱,1988年买了第一台洗衣机,1990年买了第一台淋浴器,1994年装了第一部电话,1997年用上空调,2002年买了第一根白金项链,2003年更换了第一套家具,2005年买了第一部手机……“这些个‘第一’,意味着前所未有,也意味着这些年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我们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嘉定新一轮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李惠英说。
如今的生活:对自己好一点
一叠账,一辈子。
如今的李惠英,老伴因为身体原因住进迎园医院,她独自一人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塔城小区买的小房子里,女儿每天过来帮忙买菜做饭,陪她聊聊天。
她还在记账。账本里可以看到,她现在一个月退休金近7000元,但每月伙食费不过1000元。
剩余的钱都留给孩子?不,还要买自己开心!
可能每个漂亮女人都抵制不住衣服的诱惑,李惠英也是,她说:“我一生最爱衣服。”
年轻时,因为长相俊俏,李惠英曾参演电影《小镇的早晨》,饰演女主角。但那时,即便家庭条件相对宽裕,衣服依然只是遮体避寒之物。账本记录显示,1978年,一整年的时间她只买了一件绒线衫。
后来条件好一点了,她喜欢逛塔城路上的百货商场,但是一年总归买不了几件。
如今,百联、大融城、嘉亭荟、江桥万达……嘉定的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随处可以买到妥帖合体、款式新颖的好看衣服,红颜虽已变皓首,但是,李惠英爱美的心还在。今年3月25日她和女儿、外孙女去逛大融城,3个女人买了十几件衣服,花了1700元,全部她埋单。隔几天她又给自己买了个布包,花了750元,因为觉得布包背出去要轻一点。
“你看看,她舍得为自己花钱吧?”女儿笑着说。“小孩自己有钞票。”李惠英也笑,“我要对自己好一点。”
在记账时,她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锱铢必较。原来,凡是一天的账抹不平,差个一元钱两元钱,她要疙瘩一天。“到底错在哪里了呢?钱到哪里去了?”半夜睡着睡着突然想起来了,再晚也要爬起来添在账本上。
“现在不差钱了,偶尔有点差错,我就用自己的‘小金库’填上。”老朋友见面的时候,有时会给李惠英超市的购物卡,面值100元的卡,她转手80元卖给外孙女,这个收入不入账,她换成零钱,专门用来填账。
85岁的李惠英如今也用上了微信,逢年过节给晚辈们发红包,一个红包200元,5个微信群总共发1000元。当然,这些红包是要入账的。
“平时也在微信群给孩子们发红包吗?”记者问。“平时也发的话,那我不要赔光喽。”李惠英眨眨眼,笑容里带着记账的人特有的精明。
人物档案
李惠英,嘉定镇街道塔城小区居民。1957年开始,李惠英详细记录日常开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几十本家庭账册,反映了普通嘉定市民生活的改善。
85岁的李惠英如今也用上了微信,逢年过节给晚辈们发红包。
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第一辆自行车。
第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 。
相关链接
40年来嘉定人收入增百倍
抽样调查显示,1978年,嘉定农民家庭全年人均总收入354元,改革开放后,嘉定的社队工业迅速发展,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成倍提高,1987年,农民全年人均总收入1333元。随着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年人均总支出250.6元,1987年增加到1189元。
1976年,嘉定职工家庭年均实际收入403元,1987年达1479元,职工家庭中离休、退休职工平均每人年收入1776元,超过在职职工的收入水平。1987年底,嘉定每百户职工家庭拥有自行车172辆,缝纫机88台,收音机74台,黑白电视机78台,彩色电视机32台,电冰箱38台。
2017年,嘉定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44元,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对居民收入贡献最大。2017年,嘉定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774元,同比增长6.9%,是嘉定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转移净收入增长最快,2017年,嘉定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8510元,同比增长14.4%,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26.5%,仅次于工资性收入。从转移性收入来源看,养老金和离退休金是居民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占转移性收入的91.6%。
2017年,嘉定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432元,同比增长9.9%,居住类支出占比最大,占消费支出的近四成。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查显示,嘉定区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变,对食品、衣着需求总量增加了270元,但占比有所降低,对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需求逐渐提高,消费水平也保持较快增长。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嘉定居民越来越青睐网购消费。2017年,嘉定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970元,同比增长25.8%。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年。通过40年的团结奋斗,嘉定城乡居民收入增百倍。
来源:《嘉定报》 记者 王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