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技改助推“嘉定制造”迈向高端水平

日期:2018年6月26日 13:3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土地指标触及“天花板”,企业依靠土地来扩大生产规模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 

作为打造“上海制造”品牌的实体经济主战场,一场依靠存量拉增量的行动,正在嘉定悄然发生。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下,技术改造升级成为嘉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应有之举。

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了“机器换人”。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内,工人寥寥无几。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大陆泰密克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人均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入围全市技改项目数高居榜首  

在土地指标尤为紧缺的当下,没有稳定的工业投资,没有持续的技术改造,很难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这在嘉定已成共识。

今年,嘉定确定工业投资目标80亿元,将推动实施100项技改项目。在今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改造)第一批公示名单中,嘉定共有16个项目位列其中,预计将获得扶持资金1.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共有80个项目获批,嘉定占20%,数量上首次超越浦东新区,高居全市第一。

16个获批的技改项目中,汽车领域占据12席,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如上海同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年产5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升级改造项目、本特勒汽车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的模具生产线以及汽车驱动桥生产线能级提升项目、上海华谷车业有限公司的车辆零部件高分子材料研发增能项目等。

自2014年以来,全区共有54个技改项目入围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60亿元。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自主创新项目不但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还让部分企业迈入了价值链更高的领域。

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改造)申报门槛最低为2000万元,受益范围极小。为此,嘉定于今年4月出台《嘉定区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聚焦集成电路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区经委产业投资科科长蔡燕表示:“这一政策是对市级技术改造政策的有益补充,提高了技术改造政策扶持的广度和宽度。”

蔡燕还透露,《嘉定区深入推进技术改造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望于近日出台,旨在通过企业技改升级,促进嘉定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创新要素活跃、成果转化迅速、优势产业鲜明、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到2020年,嘉定将推进企业实施技改项目300项,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改造项目150项,四大新兴产业提升项目50项,其它传统产业项目100项;3年累计工业投资额达到250亿元,建立企业技术中心280家,建成囊括1000个技改项目的信息滚动数据库;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总量规模突破1000亿元。

嘉定还将在政策上尝试创新突破。眼下,全区198区域内有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政策这些企业将无法实施技改,区内相关部门将研究出台可操作的办法,允许198区域内行业领先的优质企业实施技改。

“无人工厂”时代正在到来

过去,老师傅是工厂里的“香饽饽”,有着过硬的技术;现在,“90后”的小年轻成了车间的主力军,用科技“武装”技术。

走进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工厂,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十几名工人,他们通过操作手持PAD来指挥机器人完成焊接工作。

2014年至今,“威派格”累计投资近3亿元,打造出现代化给排水供水设备生产厂房。事实证明,这一次大手笔的技术升级值回“票价”,不仅提高了产能,产品质量也大幅提升:数字化激光切割机与自动焊接机器人,使得产品的精度保持在正负0.1毫米之间;数字化车间钣金生产区的运输工作由无人驾驶运输车负责,大大减少了劳动力。

人力、物力的减少,只是“威派格”技术升级的“小目标”。“威派格”想做的是成为客户的“供水管理大脑”,为客户量身定制专业的二次供水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化二次供水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以及二次供水智慧管理平台系统开发、搭建与运维等。

为此,企业自主研发了一台全能机器人。这台机器人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方案,并通过预生产减少在正式生产时可能发生的损耗。同时,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机器人都会收集数据,一旦发现有可以提升的地方,就会提醒研发团队改进流程与工艺。

在嘉定,通过技术升级尝到甜头的远不止“威派格”一家。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同样通过技改,大大降低了成本。

2015年4月,“康德莱”开始实施医疗器械生产线建设项目,通过对10万级净化车间扩建及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企业实现了输注类、注塑类等5类医疗器械产品年产达7.3亿套的生产能力。其中,企业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输液器组装设备,每台可取代38名工人的工作量,获得了130万元技术补贴。2016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威派格”、“康德莱”只是企业通过技改增加产能、提升效能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技改的重要性。优华劳斯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打造了先进的汽车试制和发动机检测中心,项目在试生产期间完成520只发动机的检测能力,产值达2000万元,税收达130万元。上海飞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改造精车、滚齿、剃齿等核心工艺,报废率减少至0.03%,生产效率比原来增加50%。

“机器换人”渐成大势  

从人工装配到自动化装配,从人声鼎沸的生产车间到静默的无人工厂。通过技术改造,用机器人逐步替代人工,成为“嘉定制造”向“嘉定智造”迈出的第一步。

位于安亭镇的斯凯孚(上海)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更衣室内,王凯打开换衣柜,拿出43码的工作鞋,换上黄色马甲,径直走向全新的生产车间。6月9日是王凯从装配工晋升智能生产线数控工的第一天,在他看来,自己的晋升机会得益于企业的技术变革。

1994年落户嘉定以来,“斯凯孚”的生产线从最初的1条增至如今的7条,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了“机器换人”。2016年,公司投资7188万元建设智能生产线,每班的操作工从22人减至10人,原来的操作工掌握数控技术后重新上岗。据估算,单条生产线每月节省人工成本约19.2万元。

“我原来是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一天大约要搬运5吨左右的零部件,劳动强度很大。”王凯说,“本以为工厂更换生产线后就要没饭吃了,没想到不仅没失业,反而涨工资了。”

据“斯凯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介绍,逐步国产化的新生产线表现出色,“原本一条生产线上22个人,每年生产65万件产品;技术改造后,10个人就能完成90万件产品的生产任务,出错率也从原来的0.1%下降到0。”

“斯凯孚”并未止步。今年11月,全新的智能生产线就将上线,单位面积产出比将比传统生产线增加一倍。未来“斯凯孚”还将逐步引入无人搬运车技术、3D视觉识别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技术、无纸化系统、自动追溯系统等,将智能化贯通产品生产的全流程,最终实现“工业4.0”。

“机器换人”渐成大势。位于外冈镇的博飞特(上海)汽车设备自动化有限公司,其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的汽车车身自动化生产线制造厂房内,数十支机械手一刻不停地运行着。在汽车制造业中,车身装配“柔性制造”是个很大的挑战,相比传统生产线,柔性生产线更为高效,可靠性更高,可通过机器人仿真、虚拟调试等技术,在车身装配时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工位的底板、侧板和车顶,在焊接前固定在同个操作台上,节省物理空间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来源:《嘉定报》记者 陆晓峰 李华成 顾娴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