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从“西堂门户”升起的北虹桥之星

日期:2018年11月16日 06:26: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江桥——上海西大门,沪宁第一镇。 

她位于嘉定、普陀、闵行、长宁区四区交汇处,是嘉定与上海市中心区接壤的前沿。西接上海国际汽车城,北沿南翔,东与普陀区交接,南连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陆上交通的咽喉要道,曾有“西堂门户”的美誉。

瑞士雀巢、日本先锋、美国沃尔玛……改革开放后,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江桥借助大虹桥的有利地理条件,先后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太太乐公司、“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连成泵业集团等也相继入驻。如今的江桥,已不再是当初的郊区小镇,随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她已是嘉定南部的一颗耀眼明珠,在北虹桥上空闪耀。

找准发展定位,总部经济效应显现  

改革开放后的江桥,曾是纯蔬菜种植区,为上海的重要蔬菜供应基地之一。除蔬菜基地外,这里还是全市著名的湖羊之乡。但随着江桥镇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桥抓住机遇,实行集体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

1987年,江桥化工厂等4个乡办企业率先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试点,拉开了企业改革的序幕。第二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0263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4年,江桥工业园区开工建设,2015年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区级工业园区,是年6月入驻园区企业11家,总投资达1.25亿元。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41781万元,是1988年的33.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339440万元,占99.32%;完成增加值108977万元,是1988年的19.26倍,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8156万元,是1988年的29.12倍。

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改革浪潮中的江桥找到了前行的方向。2001年7月,江桥、封浜“撤两建一”,组成了新的江桥镇。此后,江桥实行“进三稳二退一”的产业结构战略,在加强江桥、封浜、金宝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房地产、物流、商贸市场为龙头的第三产业。2010年,江桥紧抓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以大虹桥枢纽建设为依托,深入实施“退二进三”产业发展战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全镇完成地区增加值86.8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208亿元,农业总产值4031万元。商业街区、物流园区和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2015年,根据市政府批复,江桥沪宁高速以南12.96平方公里被纳入虹桥商务区拓展区范围,其范围北至沪宁高速公路、南至苏州河、西至京沪高铁、沪杭外环铁路之间、东至A20外环线。嘉定、江桥与虹桥商务区签订相关实施意见,全面规划推进北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创新活力区,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根据“北虹桥”定位,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江桥镇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智能、健康医疗为主导的“1+5”产业布局,为北虹桥商务区发展积极“搭平台”。

南航上海总部、驴妈妈总部、AKD澳康达上海总部、华住集团总部……目前新增入驻江桥地区的总部类企业已达15家。截至2017年,江桥镇“1+5”主导产业企业数量为3180户,其中,上市企业达23家。全年实现税收总额47.21亿元;镇级财力完成9.62亿元,同比增长9.8%;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5.59亿元,同比增长3.34%,总部经济效应逐步显现。

区位优势并非是吸引优质企业落地的唯一因素,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保姆式”贴心服务也不容小觑。今年初,江桥还成立了产业投资促进中心,不仅融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职能,使企业部分证照、税务事宜在此实现一站式办理,还为辖区企业白领解决了用餐难题。根据“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的特点,江桥简化有关证照登记手续,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部门对“众创空间”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办公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此外,为了将“北虹桥”地块打造成宜居宜业社区,江桥镇还加快推进“北虹之星”规划设计。该区域总占地面积为2600多亩,为高端国际社区,规划建设九年一贯制名校,集文化、体育、卫生服务为一体的邻里中心,以及艺术馆等公共配套设施,满足社区内高端人士及境外人士需求。

聚焦本地特色,开创文化产业新格局  

文化,既是一个城镇的根,也是一个城镇发展的动力之源。一直以来,江桥在大力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又聚焦该镇特色,打造了颇有影响力的“异乡风采”群文品牌和以纸头、木头、石头、布头、瓶头为核心的“五头”文化产业。

名声在外的江桥羊肉从从清朝开始,经朱家几代人的经验积累,以形好、色美、肉嫩、味鲜、食糯,无油腻味、无羊腥味,在众多的羊肉中独领风骚。目前朱家第四代传承人朱冬明将其发扬光大,把祖传的白切羊肉发展到具有各地风味,煲、炒、熘、炸、汤等系列羊制品菜肴,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传承,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而随着江桥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涌入江桥的不止是想要品尝鲜美羊肉的游客,还有大批来沪务工人员。他们在给江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规范和安定这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外来建设者,并使他们融入江桥、建设江桥、在江桥找到“家”的精神归属感,成为江桥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为此,江桥从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江桥、和谐社会出发,于1996年在全区率先创办了“异乡风采”系列文化活动。如今,一年一度的“异乡风采”系列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二十三届。从最初单一的卡拉ok演唱比赛发展到集征文演讲比赛、才艺展示、技能比拼、体育比赛、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再到转型为由名人引领、社会参与的民非组织,“异乡风采”文化品牌对促进江桥经济发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提升江桥新镇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江桥地域文化的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知名文化品牌也瞄准了这块风水宝地,文化产业正加速在江桥集聚。

近年来,这里集聚了以纸头、木头、石头、布头、瓶头为核心的五大文化产业,打造了吴德昇文化艺术中心、申窑艺术中心、北虹桥文创苑、中国国家画院创作基地、北虹桥时尚园、海上轩海派家具艺术馆、上海书画院等富有江桥特色的“五头”文化新地标。这不仅给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也为江桥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精、气、神”,构筑了江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加速城镇化进程,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桥已成为人口快速导入区域。如何让辖区居民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一直都是江桥的重要课题。

2004年,江桥大型居住社区——“上海市中低价‘四高’示范居住区江桥基地”开工建设。这个占地21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的大居于2012年竣工,入住居民主要为来自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静安六个区的动迁导入人员。

为让这些居民快速融入本地、开启新生活,江桥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大居投入了大量建设管理费用,包括大居内所有道路、污水管、河道的日常管理和养护,以及社区管理费用、物业管理费用等。在商业设施配套方面,引进了综合商业体——万达广场,在社会事业配套方面,建立了金沙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足了大居居民生活商业需求

除了硬件方面的支持,江桥在社会管理方面也努力跟进,创新实践的“大联勤”机制和“新市民”管理模式,为辖区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探索构建出了集“多元服务、属地管理、党建引领、群团联动”为一体的来沪人员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大居内共有14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7000人,其中户籍人口8100人。经过多年努力建设,这里已获评全国首个绿色建筑标识一星级保障性居住社区,堪称国内领先的绿色保障性居住社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环境整治已成为江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另一重要手段。江桥镇吴淞江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范围东至申纪港,南至吴淞江,西至嘉闵高架,北至爱特路、丰华公路,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涉及吴淞江岸线约5公里,覆盖3个村、2个社区,违法建筑达22万平方米。这块曾经被称为难啃的“硬骨头”,如今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全力整治下被逐个击破,目前已完成了全部环境整治工作。

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过去搅拌站尘土飞扬,加工厂私搭乱建,工人们混居其中,地上时不时可见污水横流,大量违法建筑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如今这里有了另一番景象。吴淞江边率先建成的滨江爱特公园一期内,拆违后留下的建筑垃圾被堆砌成人工山体,使得整片绿地错落有致,风景宜人。住在附近小区爱德佳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原先这里是2家搅拌站,环境脏乱不堪,“改造前后是一个天一个地”。

未来,吴淞江北岸江桥段将打造成北虹桥商务区滨江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生态长廊,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根据城市设计规划,该区域由东向西依次划分为三大区域:以发展生态绿地为主导的生态门户区域,以改造城市空间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以提供体育运动、休闲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主的体育休闲区域。

8120fadc18a64269a173aa919317eef3.jpg


吴淞江文化生态休闲长廊

4a8eee5de6ab40aab95abc5f80b74da2.jpg


江桥西郊智慧园区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