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南宋嘉定年间这里便已有繁华市集商行,因明代名人徐冕在此创市而得名“徐行”。
改革开放以来,徐行的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最近几年更是按下“快进键”:徐行是全区4个新市镇之一,镇域内的4.3平方公里已划进嘉定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范围,规划中的嘉闵轨交、S7高速公路、沪通铁路都将在这里交汇。
①徐行是全区4个新市镇之一。
②徐行已建成35家“客堂汇”。
③徐行草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编成为对外交往“友好使者”
在我国传统工艺品的“百花园”中,徐行的黄草织品是一株奇葩。徐行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妇孺闲来手执蒿,唱着山歌编草包”是家家户户打草织编情形的生动写照。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9年8月9日的《解放日报》记载了一则关于徐行草编的故事:一位台商想给美国朋友赠送礼品,送什么好呢?台商几经选择,最后选中了徐行的黄草织品,特地请黄草编织能手徐金妹编织了12双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图案生动的黄草拖鞋,美国朋友拿到黄草拖鞋后,连声说:“OK,OK!”
徐行草编是嘉定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织品种类达20个大类、上千个品种。徐行所产的黄草光滑、柔软、坚韧,非常适合作为草编的原材料,用黄草编织而成的草编制品如草编包、草鞋等既美观大方又轻巧实用。解放后,黄草由野生改为人工培育后质量更佳,成品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图案各种元素错落有致,古色古香,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唐代,黄草编织品就已成为朝廷贡品之一。20世纪初,东西方草编文化开始交流。1914年,意大利斯曲罗斯洋行聘请徐行当地人汪季和、朱石麟为代理人,向徐行农民收购黄草织品,转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地。从此,徐行黄草织品开始走出国门。
由于草编制作全凭手工,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低,且由于黄草难于长期收藏保管,传承作品量较少。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已凤毛麟角,目前仅剩一些农妇闲暇之余编织一些草鞋提包零星销售。加之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片黄草消失,徐行草编的原材料更加匮乏。
面对这种困境,徐行人近年来不断为黄草编织品寻找新的出路。今年徐行扩大了黄草种植面积,原来1亩不到的种植面积增至4亩,为草编的发展备足原材料,并在伏虎村农业示范点开设黄草种植基地,设立草编能手工作坊和草编艺术品展示厅。
徐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徐行还与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院等艺术类院校合作,成立艺术高校创意设计室,对接上海艺术品博物馆等专业单位,研究徐行草编的产品设计及产业开发,同时积极参与各类非遗研讨活动。”
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
改革开放以来,徐行第一时间尝到了开放的甜头,经历了几轮转型升级、“提速换挡”之后,徐行的区域综合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
1981年8月,当时的报纸报道了徐行的公平秤监督买卖人一事:徐行棉布商店门外转角的木架上,日夜搁着一个公平秤,专门给顾客校验所购物品是否短斤缺两,为买卖公平起到监督作用。
如果说公平秤代表了徐行经济发展的“公正”和“平稳”,那么下面的事例则代表了徐行经济发展的“开放”和“活力”。1984年9月,徐行出现一桩新事。个体户刘雪华等人在镇上开了个蔬菜摊,摆开了和镇集体菜场竞争的架势。这样一来,集体菜场只得派人寻找优质货源,并提高服务质量。竞争的结果是广开了菜源、增加了品种、降低了价格,从而改变了附近群众的“吃菜难”问题。
徐行始终秉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理念。1995年3月,徐行私营经济发展中心成立;同年12月,徐行经济城成立,后改名为徐行经济发展中心。1999年11月,当时的徐行镇长在温州举办的一场投资说明会上表示:“徐行的舞台就是全国的舞台,徐行经济城将专门辟出1000亩土地作为外省市企业园区。”这在当时的上海私营经济城中尚属首创,数十家企业当场签订投资意向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徐行先后建立徐行工业园区及盛创科技园,形成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群。如今,盛创科技园已是徐行重要的产业转型阵地,引入了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资金、人才、运营等全方位服务。截至今年10月,盛创科技园累计引进企业183家,孵化企业35家。徐行还将设立创新基金,并着手加强园区周边的功能配套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徐行拥有网宿科技、爱普香料、华荣科技3家上市公司以及7家新三板企业。2017年,徐行国内生产总值达44.6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6.43亿元,年税收总额达25.59亿元。
在徐行镇党委书记范意萍看来,如果说黄草编织展示了过去徐行人勤劳、质朴、巧思的特质,那么如今徐行人的关键词就是“创新、担当、突破”,“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提升,还有全体徐行人面对困难时的进取精神、面对机遇时的敏锐嗅觉和面对挑战时的创新思维,徐行人将使出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为‘打造绿色科技新市镇、建设魅力特色新徐行’而奋斗。”
为传统农业赋能
很多人都不知道,上海首批“太空蔬菜”就是在徐行培育完成的。1998年6月,位于徐行的嘉定江南春园艺场试种的“太空椒”、“太空番茄”成熟了。这些蔬菜的种子曾搭载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遨游了15天后回到地面,被植入大棚菜田后,“太空蔬菜”产量比普通品种高出15%以上。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在徐行伏虎村有一块千余亩的高水平粮田。建设高水平粮田是徐行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全镇已有高水平粮田3300亩,并启动了钱桥村、大石皮村、徐行村1200多亩高水平粮田的建设。到“十三五”末,全镇将完成8000余亩高水平粮田布局。徐行将把建成后的高水平粮田优先租赁给家庭农场,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进行经营。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园区及市政建设,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徐行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持抓好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与运作,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旅游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道路,区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以生态经营、休闲观赏为重点的万金观赏鱼养殖基地、永辉羊业基地、双赢蔬果园艺场、爱普天然芳香植物园等。
农业的发展,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6年3月29日,徐行首家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劳动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首次分红。合作社4556名村民人均持有股份22.6股,分配按农龄计算,各户家庭分配到1000元—2000元不等。劳动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于2014年11月4日成立,经济收益以厂房经营收入为主,除去村委会开支、人员支出、公共设施日常开支及村民福利,余下全部分给拥有股份的村民。
“客堂汇”传承乡村好风气
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徐行近年来也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有诸多探索,“客堂汇”就是其中之一。
在农村,乡亲们常在农闲饭后聚在某户人家的客堂间喝茶聊天。钱桥村村民张金龙家的客堂间,就是徐行第一家挂牌的“客堂汇”。
2011年,徐行开始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客堂汇”,将戏曲、医疗等服务资源派送到百姓家客堂。退休后,曾经的机关干部张金龙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钱桥村。看到报刊上有适合村民阅读的新闻,他就制作成简报贴在客堂墙壁上。元宵节时,老张自掏腰包添置彩灯,夜里村民们举着彩灯,跳着秧歌,民间习俗重回乡坊。
如今,徐行已建成35家“客堂汇”,平均每个村居有2到3个,“客堂汇”已逐渐成为村(居)民自觉参与社会事务的自治平台、辖区单位和组织主动融入社区建设的共治平台,以及广大党员和干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窗口平台。
近5年来,徐行通过“客堂汇”征集群众意见近600多条,九成以上得到落实;累计开展议事活动百余场次、各类为民服务活动700余场次,服务群众达8万多人次。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