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吹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

日期:2018年11月27日 16:28: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从嘉定主城区一路向北,那是一片广袤的乡村大地。这个叫华亭的地方,四季黄绿交替,处处鱼欢稻香。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全面吹响,华亭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发展越来越绿色高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乡村环境日益改善……华亭,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巨变。

447bb5c94e354931ac25c47f64c0e044.jpg

①毛桥集市

5a72cb3bade743f1a918e7305600ab8d.jpg

②华亭哈密瓜

60b41a257b2d44f0b781fe4a535b3a35.jpg

③机械化收割

 

擦亮生态农业的金字招牌  

华亭境内土地肥沃、河道纵横,农副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农业,一直是华亭的金字招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华亭全面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数据显示,自1988年起,华亭粮食产量持续4年增产,油菜籽单产连续5年在全县排名第一。1991年,粮食总产量达10582吨,比1976年增收1995吨。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华亭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农业外,工业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前,华亭地区产业薄弱,仅有几家个体经营的油坊、染坊、豆腐坊及碾米厂。到1987年,已有乡办工厂17家、村办工厂24家,跨入了“千万富翁”行列。1992年末,乡、村企业达53家,其中联营企业8家,初步形成以工业机械、金属制品、化工原料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稳步发展的华亭,在2007年一夜而红。毛桥村经过10个月的村宅改造后,远近闻名,被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改造后,走进毛桥村,但见农家院落依水而建,粉墙黛瓦伴随小桥流水,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村里为村民重新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新建了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还为每家每户装上了崭新的洁具和煤气灶,连外墙也粉刷一新。相对于过去大拆大建的乡村改造,毛桥村改造充分注重保留自然风味,所有改建工程尊重农民意愿,不失农家本色。毛桥村一期建设改造项目完成后,吸引了30多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日益兴旺的旅游业,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不少人家办起了农家饭馆和旅馆。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华亭乘势而上,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首先是毛桥村迎来二次升级。此次升级以毛桥集市项目为核心,进行村域二次开发,激发乡村的综合价值。毛桥集市囊括小吃、民俗、水果、鲜花、文化五大集市,并配套民宿、游船、农家餐厅等旅游功能。今年国庆期间,集市日均游客达到8000—10000人。华亭镇党委书记何蓉表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提升产业能级、守护自然环境,也要保留发扬传统民风民俗,既服务本地村民,也吸引市区游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双向互动,以新业态赋予其新功能。而这仅仅是起步,未来,这里将是一个“田园中国风”农旅小镇,打造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乡居颐养三大主题板块。

紧接着,华亭启动了“乡悦华亭”项目,这个全市率先启动的国企与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开发的乡村振兴项目,目标是探索农村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市场化解决路径。“乡悦华亭”项目启动区总面积约3.16平方公里,主要包含原华亭人家核心区域、联一村5个村民小组等范围。涉及区域的腾地工作将采取宅基地归并模式,力求实现乡村风貌的彻底改变,农村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

除了项目化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之外,华亭还全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多元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华亭农业科创中心建设,发展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支持乡巴佬、城市超市等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集中打造十公里田间步道、三公里紫藤长廊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完善农产品线上线下配送网络,培育一批电商企业和创业模范;集中培育哈密瓜、白蒜等农副产品特色品牌;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试点农产品线上监管模式;建立“华亭”系列农产品品牌准入和质量检测溯源体系,加大对“亭字号”商标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

 

建设乡风文明的幸福家园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为了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华亭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下足功夫。

这里的环境长治久安。近年来,华亭坚持拆违与植绿等量同步,华亭村“双亭苑”、双塘生态公园等一批拆违还绿、拆违添景的举措广受好评;全镇13个村居一盘棋,“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基本实现;落实河长制,推进水环境修复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产业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坚决防止环保突出问题反弹;开展村居管理三年行动,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全覆盖、网格式、动态化的违建防控体系,及时查处和制止违建行为。

这里的文化传承兴发。为传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华亭启动了以“走进文化春天”为主题的田园文化节活动,通过设立嘉定锡剧传承基地、聘请崔杰等文化顾问、成立田园百姓艺校、开设培训班等举措,培育文化团队。华亭还不断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注重传统艺术、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立一批文化名人工作室,推动以严永芳民俗画为代表的文化作品进展馆、进村居、进学校。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用好用足镇文化活动中心、村居活动室、锡剧基地、农家书屋等各类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鼓励群众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社团组织,创新民俗文化样式。今年以来,华亭举办了一系列传统、农趣、时尚的田园七彩体育系列活动,提高百姓健康生活品质。

这里的文明创新和谐。近年来,华亭大力推动乡风文明传播,突出示范引领,开展“十大系列”、“最美乡村守望者”等评比活动。深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村企同心会运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营造更加浓厚的文明氛围。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行自编村规民约“三字经”。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搭建农村社区协商平台,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做优做实“红领暖夕阳”等七大“红领华亭”党建品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落实“以房管人”措施,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以《华亭镇农村房屋出租信息簿》为抓手,主动引入专业房屋租赁公司,规范房屋出租行为。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实施“雪亮工程”,探索实施以天然河道为屏障、智能安防为保障的农村封闭式管理模式。

这里的老人安享天年。华亭老年人总数达10333人,是全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街镇。华亭多渠道营造条件,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转变。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华亭设计制作了华亭城乡居民养老退休证,老人凭证不仅办理签证便捷,同时也能享受到国内的部分旅游景点优惠。华亭敬老院成为全区首家接收失能、失智老人的公立敬老院。华亭以退休干部作为骨干成立“红领暖夕阳工作室”,今年以来工作室开展学习活动14次、举办走访座谈27场、参加志愿服务2次。考虑到老年群体受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的限制,华亭进行了农村有线广播试点,由本地村民用华亭土话在节目中闲话家常,如今小广播逐渐成为邻里守望服务中一道听得见的风景线。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