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镇街道,历来为嘉定县治所在地,古称“练祁市”,素有江南名城之美誉、“教化嘉定”之美称。1995年,相邻的嘉西镇(乡)和嘉定镇撤并建立新嘉定镇。2000年,嘉定镇撤镇建街道,从此开启新征程。
历史的浪潮层层推进,新与旧的碰撞,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交织成4.02平方公里的和谐发展进行曲。作为中心城区,嘉定镇街道率先迈入了纯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为郊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开路;作为千年古镇,街道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激活文脉推动城市更新。如今这里是人所共享的宜居家园,是精美成长的现代社区,也是别具一格的魅力古城。
州桥景区
睦邻点文化活动
环城河步道
建设“大小睦邻”,打造有温度社区
四十年物转星移,小河成马路,平房变高楼,村民成了居民……一片繁荣发展之下,社会治理难题不断涌现。嘉定镇街道开放思路,创新思想,向群众集智慧,为百姓谋发展,积极打造有温度的城市社区共同体
2007年,家住银杏社区的一对老夫妻找到居委会,说儿女都在市区,老两口生活单调枯燥:“是不是可以在家里设个点,让邻居们来家里活动活动?”老夫妻俩的想法给了居委和街道干部很大启发,“睦邻点”由此诞生,为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想法源自居民、功能服务居民、自治依赖居民的“睦邻点”,十年间得到了长足进展。“睦邻点”从最初志趣相投、类型单一的42个,发展到今天涵盖地缘、志缘、趣缘和业缘等类型的338个;活动内容也由原先的“看书读报聊家常”扩展至“协助居委参与社区治理”。据不完全统计,辖区每天有超过3000名居民走入睦邻点开展活动。
李园一村的“我也行”睦邻点帮助志同道合的残障人士就业等;州桥社区的“阳光睦邻点”向来沪人员子女传授安全知识,培养良好习惯……在嘉定镇街道,“睦邻点”已成为基层自治体系的一部分,在城市治理的最基层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4月,国家民政部、中国社工协会在街道召开“睦邻点”建设专家论证会,“睦邻点”成为全国闻名的社区工作品牌。
2013年,街道成立了上海市首家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并实体运作的专业社会组织——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突破传统党建行政化倾向严重、区域化党建长效动力不足的瓶颈,形成了以区域化党建各个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为基础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这一举措将睦邻精神延伸至党建领域,进一步打造有温度的社区共同体。17个社区党总支、105家有基层党组织的单位被划分为“一站八部”,各单位之间打破体制、隶属、级别、行业的壁垒,在协商、议事中地位平等,形成“发展共商、资源共享、辖区共治”的区域治理合力。
在嘉定镇街道,如果说“睦邻点”是邻里之间的“小睦邻”,那么“睦邻党建”则是辖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大睦邻”,从自治到共治,“大小睦邻”双轮驱动、同向而行,逐步联结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睦邻大家庭。
激活“古”资源,推动城市更新
建城八百年来,嘉定镇街道因崇文重教、文脉相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时至今日,街道仍延续着地方历史文化的优良基因,在深入挖掘弘扬“教化嘉定”传统文化之“根”,传承老城文脉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更新”的理念。通过加强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推动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建设,为老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每天8:00,在嘉定环城河步道上做操、打太极,是73岁张老伯每日必修课。干净的步道环境、怡人的河畔风光,让附近居民十分享受这样的健康生活。这是一幅早在几十年前,地方政府就在规划的美好蓝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辖区绿化部门就打算在古城建设环城公园,但因种种原因搁置。改革开放后,为改变环城河两岸风貌,护城河两岸陆续种起来黑松、水杉、香樟、合欢等树木。至上世纪90年代,环城河两岸绿带逐渐形成,取名“绿色项链”。2000年以来,街道在环城河边先后实施了塔城路疁东桥南北延伸段近1公里的健身步道、梅园小区和儿童公园西北侧800米的健身步道等工程。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嘉定环城河步道于7月贯通。在嘉定近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条集生活休闲水岸、生态公园水岸、历史人文水岸三大风貌特色于一体的步道,终于呈现在市民的眼前。
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止过,老城文脉也一直在延续。进入21世纪以来,街道加大了古镇区的保护力度,累计投入数亿元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性改造建设和修缮。2005年,州桥和西门两个地区被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同年,“提升州桥、聚焦西门、兼顾旧改”的嘉定老城保护与改造工作启动。
2009年,州桥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街道以州桥景区为核心,沿博乐路两侧,迁建了区级文保单位“潜研堂”,引入“博艺堂”“香林阁”“普洱茶府”等文化消费场所,打造具有江南水城风貌的民清休闲文化一条街,后又将废弃了20多年的“东光机所老厂房”打造成“疁城新天地”,成为休闲娱乐“好去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州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提升工程的标志性项目,法华里项目也已启动。项目建成后将有嘉定美术馆、陆俨少艺术院新院、张碧寒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届时既承延老城文脉,又与“海上文博苑”等文化地标相呼应,将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目的地。
与此同时,西门旧城区改建一期房屋征收签约率也达到了98%。街道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推进以护国寺修建为引领的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整体性保护改造。上海护国寺重建、善牧堂修缮、吴蕴初故居复建等工程陆续开展。
除了保护与传承,街道还注重传统文化的“活化”。2018年,举办了十一届的上海孔子文化节,已跻身于150个上海文化品牌之列。每年文化节期间,开笔破蒙礼、古代成人礼、百名书童写家训等让人充分领略中华礼乐文化的形式和精髓;戏会龙潭、教化寻根、亲子体验等让市民有更多机会学习传统文化;结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让游客体验浓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氛围。上海孔子文化节已经成为一张“江南文化特色突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靓丽名片,助推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软实力的双提升。
强化精细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千年古镇的外表下,还藏着一颗精细服务的内心。改革开放以来,嘉定镇街道一直致力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开展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把发展成果更好地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努力使人民生活更有质量。
作为传统老城区,嘉定镇街道具有两大特点“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2018年,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2.1万人,约占户籍人口数的三分之一,老龄化、高龄化程度位居全区之首,辖区养老服务需求极为突出和迫切。
“这里吃饭、看书、听戏、休息都能解决,还能跟小姐妹在一起,蛮开心!”“走过来不到10分钟,方便得很。”对附近的老年人而言,位于塔城路560号的高昌路睦邻中心给他们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像这样按照老年人需求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睦邻中心,在嘉定镇街道一共有5家。
2007年,街道建成全区首家老年服务中心——夕阳红俱乐部老年服务中心。此后通过资源统整、挖掘潜力、有效利用等方式逐步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5+4+N”为老服务网络:“5”是以高昌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中心点,小囡桥、李园二村日间照料中心,桃园、丽景睦邻中心为辐射点的为老服务实体;“4”是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嘉定社会福利院、中医医院、嘉华医院满足老年护理需求的医养机构;“N”是以百余个街道睦邻点为载体的老年文体、志愿者群众团队。此外,即将启动的塔城路“长者照护之家”,建成后可新增养老床位40张,缓解辖区养老服务需求压力。未来五年内,嘉定城区还将构建起一张全覆盖、多层次的宜居养老网络,形成15分钟为老服务生活圈。
然而,这只是街道社区服务体系“615工程”的一部分。“615工程”,即建设“文化服务圈”“医疗卫生服务圈”“警务圈”“生活服务圈”“健身和教育服务圈”“党员活动圈”6个“15分钟社区服务圈”,满足社区居民就近享受优质、便捷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嘉定镇街道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接力的成果,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为城区百姓提供更有质量、更高水平、更有获得感的精细服务,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嘉定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甘永康说。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