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F1大奖赛首次在中国开跑,位于嘉定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成为此次赛事唯一的举办地,由此拉开了赛车文化在国内蓬勃发展的序幕。F1中国站成为全球最好的F1赛事之一,这15年,潘湧湧是见证者。
说起潘湧湧,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说起北极虾,在中国F1赛车圈里却是响当当的名号。他是国内最早的一批F1赛事解说员与评论员,如今又是营销高管。潘湧湧用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整个F1职业赛车运动的主要环节,而伴随他完成蜕变的,是F1大奖赛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人物档案
潘湧湧,曾以“北极虾”的名字担任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F1赛车直播解说嘉宾和评论员,并担任过《F1速报》副主编、FCACA世界拉力车队总经理。2009年,他带领FCACA车队夺得CRC(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年度车手总冠军后,于2010年带领车队征战WRC(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赛场。现任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为F1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次开跑像做了一场梦
2004年6月6日,这个“六六大顺”的日子对整个中国赛车界来说都值得铭记。这一天下午,包含2辆法拉利2003赛季夺冠车型F2003-GA、58辆法拉利跑车的127车方阵驶上全新的上海国际赛车场赛道,其中,冠军车手杰拉德-伯格驾驶着舒马赫夺冠的法拉利赛车飞驰了4圈。这是中国车迷第一次在F1赛场听到V式发动机的轰鸣,尖叫声此起彼伏,与引擎的轰鸣声交相辉映。
15年过去,潘湧湧在回忆起这一幕时,依然觉得“就像做了一场梦”。他的“梦”源于6岁时,父亲从香港给他带回的一个F1赛车玩具,虽然做工粗劣,但却深深吸引了他,从此赛车梦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20多年过去,潘湧湧的梦不仅实现了,而且就在家门口,他第一次与F1赛车有了最亲密的接触,“大地都在颤抖。”他说,这种轰鸣声带来的震撼感,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一天,不仅对中国车迷来说意义非凡,对上海国际赛车场来说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2001年中汽联与上海市开始和FIA(国际汽车联合会)接触,到2002年10月17日上赛场开工兴建,再到2004年6月6日第一辆F1方程式赛车正式驶上赛道,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这项世界上顶级的赛事就被成功引入中国,这在全球范围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
同年9月24~26日,首届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在上赛场举行,3天时间内,26万观众涌入嘉定,创下了单日15万观众的历史记录。潘湧湧回忆,最令他记忆犹新的一幕,是在赛道转弯的所有草地上,都挤满了观众,“这种盛况在其他任何国家都很少见”。
15年让看热闹的离开
2004~2006年,F1中国大奖赛观赛人数呈井喷式发展,但在潘湧湧看来,这种现象并不代表中国的赛车文化已经步入成熟,“因为至少有一半车迷是来看舒马赫的”。
前三年的票房,因为有新鲜感和高端感支撑,很快就达到了一个高峰,随着2006年舒马赫的退役和新鲜感的消失,高潮很快转化为低谷。在外界普遍唱衰中国站的时候,潘湧湧却认为:“看热闹的人离开了,国内的赛车文化这才真正进入了培养期。”
正如他所说,之后的两三年内,随着新车王的诞生,也让一批粉丝有了新的偶像,从那时起,“F1文化”在中国开始逐渐形成,赛车文化的氛围开始逐步显现。“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正在直播一场比赛,我们的一名实习生突然在直播间哭了,原来是因为她支持的车手爆冷没有取得胜利。”潘湧湧说,能被赛事的每分每秒牵动的人,才是赛车运动真正要寻找的粉丝。
如今,在每场赛事的检票口,随便一位观众,都能顺口说出中国站前15年每年的冠军归属,他们对2011年巴顿在上海进错维修间、2012年莱科宁在几秒之内掉了10个名次等细节的掌握,不亚于任何一家综合性媒体的体育记者。潘湧湧觉得,这就是中国站在上海的15年变迁之中的沉淀,“就像漏斗一样,过滤掉了杂质,最终有所沉淀”。
潘湧湧说,中国人向来爱凑热闹,但15年间有太多人读懂了F1,他们逐渐变成了车迷,现在那些人已经成家立业,开始传承F1文化。在上海,一家人都是车迷一起来看比赛的,已经十分普遍,这让潘湧湧备感欣慰:“中国的赛车文化要在短时间内追上其他国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已经跨越了好几个度,现在应该是属于第二代车迷,甚至要往第三代跨越。”
F1带给嘉定显著的变化
F1给嘉定带来了哪些改变?潘湧湧对此感受颇深,“15年前这里都是农田、荒地,现在包括道路交通在内的各种城市基础建设都起来了”。
正如潘湧湧描述的,在迎来F1之前,谈起嘉定,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汽车产业,甚至一些外地人还会把嘉定和嘉兴弄混。而如今,这场激情澎湃的“赛车盛宴”给嘉定带来了显著变化:赛车场区域以前是大片农田,如今道路便捷通畅,轨交11号线穿过安亭镇区直达花桥;嘉定的地区名片以往有南翔小笼、孔庙、法华塔,F1则让嘉定为世界所知。
F1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早在2006年,国际知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做出调查报告,从酒店、旅游等相关行业来看,每年F1实际给上海带来的经济效益约为25亿元。
不仅如此,一些招商引资的确是因为有了F1才落地的。这些年,在F1中国大奖赛开赛的那几天,嘉定往往同时还有大事:比如在2017年4月8日,包括奥的斯机电电梯(上海)有限公司在内的40个实体经济项目在嘉定工业区进行了集中签约,单个项目最大投资额达20亿元,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22亿元;2018年4月15日,嘉定工业区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一举签下了包括正科芯云在内的38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80亿元。
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几年的上海汽车文化节期间,嘉定都邀请行业知名企业高管及“投资大佬”,通过观摩F1赛事、游嘉定、参观园区、开座谈会等主题招商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嘉定发展规划、投资环境和创新文化,吸引和带动更多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集聚。
通过此类招商活动,近年来嘉定引进了蔚来汽车、国轩高科、优信拍、地平线等一批重量级项目,中科一带一路(上海)科技、奥的斯机电、上海图灵制造、上海时代华芯等一批优质企业也纷纷落户嘉定。在今年的F1赛事期间,安亭镇重点邀请了汽车及健康医疗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家参观考察安亭、观摩F1赛事,探讨合作,嘉定区经委也举办了重点企业交流、赛事观摩等亲商稳商活动。
F1已不能没有中国
记者采访潘湧湧时,他正在为11月18日的世界耐力锦标赛做准备。为了办好这场仅次于F1的赛事,潘湧湧和团队成员早在半年前就开始了一系列沟通衔接工作。
经过15年的探索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如今,这条当初一年中只办3天F1赛事的赛道,年度利用率最高可达90%,除了F1、WEC等顶级赛事,还有其他各种级别的拉力赛,以及元旦迎新跑、斯柯达自行车赛等结合赛道特点的体育比赛,其他的时间则被大量厂商填补。由于赛道在国内具有稀缺性,每年的五、六月,九月到十一月,气候比较好的时间段,赛道几乎是满负荷运转。
在潘湧湧看来,承办这些活动,对培养赛车文化来说十分有帮助,特别是近年来,嘉定旅游局大力推动汽车文化节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赛车文化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连续15年举办F1赛事,平均每届约20万人次超大客流的考验,为嘉定区服务配套大型赛事和举办旅游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果没有F1赛事,嘉定的汽车博览和文化旅游也无从谈起。
如今依托品牌赛事资源,围绕汽车运动、汽车文化、汽车旅游的各种系列产品和活动层出不穷,以汽车文化节为例,过去10届共组织策划了120多项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近200万人次参与体验。此外,F1的举办还直接或者间接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以酒店业为例,除了赛事期间客房入住率达到95%,很多品牌酒店更是因为F1赛事开始入驻嘉定。
也正是这些周边产品的推动,让F1中国大奖赛更具魅力。有外媒评论道,今天的F1已经不能没有中国。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安琪/文 李华成/摄
相关链接
上海国际赛车场简介
上海国际赛车场位于安亭镇东北部,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赛车场于2002年动工建设,2004年完成赛道主体工程,并于同年9月26日举行第一场F1中国站赛事。目前,上海国际赛车场已与国际汽联续约至2020年。
赛车场赛道总长度7公里左右,由一级方程式赛道和其他类型赛道组成。一级方程式赛道长度约5.3公里,宽度12~18米。赛道整体造型犹如一个翩翩起舞的“上”字。它既有利于大马力引擎发挥的高速赛道,又颇具挑战性、充分体现车手技术的弯道。整个赛道是由弯道、直道和一些上下坡道组成,其最长直道(T13和T14之间)的最高允许时速为327公里/小时,在窄弯道处要求制动到87公里/小时的时速,给观众带来赛车运动所特有的激烈、紧张和刺激的感受。除了部分与F1赛事共用外,还可以举办各类不同的赛事。赛车场设计看台规模约20万人,其中带顶篷的固定看台约有5万个座位,其余为坡型露天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