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风雅传承,琴心剑胆竹上书

日期:2018年12月26日 12:4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在中国竹刻艺术的长河中,嘉定竹刻以其“文人竹刻”之风骨,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明清时期,不少大画家、大诗人都爱刻竹,他们用刀如用笔,将书、画、诗、文、印等艺术融为一体,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400百多年岁月过去,嘉定竹刻虽不复往日的风光,但依然有刻竹之人在默默坚守这门艺术,张伟忠,便是其中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竹刻重回世人视野,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伟忠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嘉定竹刻的兴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嘉定人民精神文化追求的变迁。

5a1dfbad5f084ca5ac8757ebe78595da.jpg 

人物档案

张伟忠,字安之,号乾笙,1967年5月生于嘉定,是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的传承人之一。他21岁进入嘉定博物馆竹刻工艺部工作,对陷地、浮雕、深雕、透雕和留青等竹雕技艺有独特见解与造诣,创作注重线与面的内在关系以及虚实空间相互渗透,在吸收传统竹刻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了自己含蓄内敛的风格。

 

振兴传统,加入竹刻培训班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已有近500年历史。当时,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嘉定派”更为繁荣。清代的康熙至乾隆年间,是嘉定竹刻最为兴盛的时期,名家辈出,佳作频现。而到了清道光年间,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民国之后,嘉定竹刻更是渐趋滞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从业者寥寥,仅剩几位老竹人继续从事刻竹。

惨淡经营的状况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转机。1981年,政府部门在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竹刻小组,着手培养竹刻新人,期盼恢复嘉定竹刻。1985年7月,一直对故乡的竹刻艺术十分关心的胡厥文先生致函嘉定县人民政府,他在信中写道:“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为了振兴嘉定竹刻,胡老还出资6万元资助嘉定博物馆办竹刻培训班。胡老的一番心意,为此后嘉定竹刻的长足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8年,嘉定博物馆成立竹刻工艺部,原本学习水产专业的张伟忠,就是在这个时候通过考试,成为竹刻工艺部的合同制员工,学习竹刻技法,开始了长达30年的竹刻创作与研究生涯。

 

坚守寂寥,形成清淡幽远之风

学习竹刻的日子是寂寞且清苦的。张伟忠如果没有入这行,或许会经商,成为水产行业的小老板,在那个年代过上万元户的日子。但他靠着兴趣和专注,选择了竹刻,每个月仅靠100元的工资养活自己。到1991年,由于当时的特殊原因停发工资,其他同事各奔东西,唯有张伟忠等人苦苦支撑。

张伟忠的刀法始于嘉定的传承,但又不止于此。刚开始学徒生涯时,他跟着师傅学习竹刻,一笔一画不敢逾矩。时间长了,钻研得多了,张伟忠觉得留青刻法颇有艺术潜力,于是,他多次拜访竹刻留青大师徐秉方,得其指点后,刀下的表现渐渐地丰富起来。

在20世纪90年代,嘉定竹刻市场整体还是不景气的,张伟忠也曾遭遇困境,但从未想过放弃。最困难的时候,他出门远行,独自钻进山里研究竹材,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他深知,优秀的嘉定竹刻创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既精通诗、书、画,具有全面而深厚的文艺素养;又能心胸洒脱,高蹈出尘,不染世间俗气。这段经历,也让他加深了对竹刻的理解、对艺术的体认和对时空的感悟,作品逐步呈现清淡幽远的风格,在业内独树一帜。

不浮躁,还体现在他对竹子的材料选择上。在张伟忠的家中,存放着每年从不同地方采伐来的竹子,最早收的竹子已近30年。从一岁的竹,到十几岁的竹,从春竹到冬竹,每次买回来的竹子,他都会做对比试验并进行记录。除了时间考察,对地域也要分辨。纬度偏北优于偏南,具体生长位置、山阴山阳、水分含量,甚至竹子的雌雄……都在他的考量范围内。有的山林今年去过,则要隔十几年后再去,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竹子。

 

设会立馆,竹刻重回辉煌

1999年春,嘉定州桥法华塔下出现一抹亮色——一家名为“新篁馆”的竹刻专卖店。生意虽不兴隆,然来往客人不断。

新篁馆的成立同时也拉开了竹刻艺术重放异彩的序幕。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嘉定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文博事业的投入,竹刻得到了重点扶持。在此背景下,一批早期的手工艺人重新回归竹刻,嘉定竹刻呈百花齐放之势。

除了一直坚守竹刻艺术的张伟忠频有新作问世,当年投身商海的王威也重操刻竹刀。嘉定成立了竹刻协会,会员有丁黎良、王乐平、蒋玉铭、苏玉蓉、周铿、庄龙、罗一农等。他们的作品在各种展览中获奖。张伟忠1993年的作品《浮雕布袋和尚》被王世襄带到香港艺术馆讲学时作为范本;2002年,根雕作品《刘海戏蟾》及浮雕笔筒《灵辙》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2004年,《留青人物——佛簧》被评为首届上海工艺美术精品;2006年,《水仙留青插屏》获“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蒋玉铭、苏玉蓉也引起世人关注。2003年,蒋玉铭的作品《般若波罗密心经》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2006年,嘉定竹刻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底,嘉定建立了全国首座竹刻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各个朝代的竹刻艺术品达200多件,并由王世襄题名。同时,嘉定的一些中小学也开始开设竹刻课程。在经历了长达近百年的沉寂后,嘉定竹刻重回辉煌。

 

拓展运作,走好“精品化”道路

近年来,嘉定竹刻已经在“精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张伟忠的竹刻被德国国立柏林博物院亚洲艺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目前,在嘉定的10余个竹刻艺人堂馆各有特色。在王威开设的“竹缘堂”中,出售的大多为其弟子作品,作为旅游产品出售,要买到王威本人创作的竹刻作品,还得靠收藏家上门求作。

一些新的探索也已经开始。据介绍,嘉定竹刻协会目前已开设了竹刻培训班,将竹刻技艺搬上课堂,不但吸收了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参与,还有不少艺人从外地赶来学习。在工商部门的协助下,嘉定竹刻还成功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此外,竹刻协会正考虑尝试引入企业化管理,对较为分散的竹刻工作室进行统一管理,让嘉定竹刻的“精品路线”越走越规范。

 

1fc5fe55b63e471ba4fbb12a57c0f243.jpg

嘉定学生参与竹刻技艺传承相关活动

15477107288d47639c729107c0f26dde.jpg

张伟忠工作照

b24b008c2790406298e08116df768e55.jpg

张伟忠作品《水仙留青插屏》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安琪

相关链接

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嘉定素称“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河川风物之美,养成了嘉定朴厚淳良的底蕴;江海骋望之胜,涵育了嘉定激浊扬清的性情;舟楫津渡之利,拓展了嘉定包容通变的襟怀。

据统计,嘉定共有2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为: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道教音乐、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江南丝竹、马陆篾竹编织工艺、安亭药斑布印染工艺、郁金香酒酿造工艺、小青龙舞龙会、江桥白切羊肉加工技艺、精制花茶制作技艺、嘉定锡剧、石担石锁、茶担舞、荷花灯舞、徐行风筝、龙舟赛会、传统游戏、盆景(盆树)技艺、徐行蒸糕、嘉定捏作、罗汉菜制作技艺、陈氏儿科疗法、郑氏妇科疗法、黄渡沪书、古琴制作。

这些承载着岁月的老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艺术精髓的体现。它们曾经辉煌一时,了解它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寻根之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