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身在异乡,却非过客

日期:2018年9月11日 13:12: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1995年12月24日,李凤娟从老家盐城滨海出发,大巴士上16个小时的颠簸,把这个小城姑娘颠到了大都市上海,又辗转来到了嘉定工业区虬桥村。她要工作的地方是个新建不久的工厂,周围都是农田和农民——好像和老家也没有太大区别?

带着疑问,带着好奇,也带着拼劲,李凤娟在嘉定一待就是23年。从车间操作工到检验员到车间主任到技术员到齿轮部部长,再到现在的质量保证部总监,李凤娟就像中国农民工的一个缩影:以自己的勤劳和坚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

405fa19acb0e4df5a0f388f8c244b53a.jpg

人物档案

李凤娟,1976年出生于江苏盐城滨海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1995年来到上海嘉定,成了上海格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操作工人。曾荣获2008-2010年度“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成为上海首位农民工发明家。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打工成为一种潮流

1990年,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改革迎来新高潮,当年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城市;1994年外商和我国港澳台直接投资大量增加,农民工数量增加到6000万。打工,成为了一种潮流。

1995年,李凤娟19岁。初中毕业后,她在家乡滨海务农,低头是贫瘠的土地,抬头是辽远的天空,日复一日。

那时的滨海,已经有农民外出务工,他们带回了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繁荣的信号——从衣着到发型,都给李凤娟带来了冲击。“看到外出打工的老乡不时寄钱回来,很羡慕。”李凤娟说起往事,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出去看看,改变生活的想法,让这个19岁的少女对外面的世界憧憬不已。

这时,一个老乡告诉李凤娟,上海有家机械加工厂正在招工,问她要不要去。“去!”李凤娟几乎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1995年的12月24日,李凤娟坐上大巴士,历经16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了嘉定。同行的还有两名老乡。加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未来将会以何面貌出现——李凤娟都不清楚。不甘被困在小小村落里的她,和她的父母辈不同,走出困守多年的山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梦想

当时,上海格尔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尔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包一日三餐,门房间里搭起几张床——就这样李凤娟在嘉定安顿了下来。一个月后,她领到了第一个月250元工资。“我给家里寄了200元,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工人了!”1996年春节,李凤娟选择在上海过春节,身上只剩几十元钱的她,邀上同乡,煮了些方便面、花生,买了点饼干,在异乡度过了一个简陋的春节。但李凤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磨刀不误砍柴工

1995年,格尔公司只有3个车间、15名工人,生产各种尺寸、型号的阀芯、阀套、齿轮及齿条。初来乍到的李凤娟,面对一台台手动机床傻了眼,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在困扰她:为什么主轴会转?为什么中拖板会走动?为什么一块小小的刀具就能把那么硬的铁块切开?

“啥都不懂、啥都不会,只能硬着头皮上。”李凤娟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一开始,师傅让她先磨车床的刀头。“师傅告诉我,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先把刀磨快了,才能加工出又快又好的零件。”干惯农活的李凤娟便和小小的刀头“杠”上了,每天,她都提前到岗位上磨刀,一磨就是一个多月。

“那时,车床都是手工操作的,比如给阀套钻孔,要靠手摇,一手握住机床尾架上的柄,一圈一圈地摇,一手拿着阀套慢慢推进去,很费力。”李凤娟告诉记者,工作中,最怕的还是受伤。由于之前未操作过车床,在工作中,手被划伤、身上被烫伤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李凤娟在加工工件时,左眼角不慎被飞出的铁屑击中,险些烫到眼睛。“当时我捂着脸,不停地哭,心里就想,我不干了,苦死了。”但是,被烫后的第二天,她还是照常上了班。

没变化吗?不是,变化其实早已蕴藏在了她心里。被烫后,李凤娟在工作中,较以前更细心、更用心。下班后,她开始钻研机械原理,工作时,不时向有经验的员工讨教,这些努力,除保护自己不受伤以外,工作产量也不断地增多。

 

“偷懒”是一门技术

“老是靠早到、晚走增加产量也不是办法。”渐渐地,李凤娟开始不满足于“以时间换产量”的工作方式。她心想,工人的操作方式从来不变,但这一定是最合理的么?在很多人看来,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来说,挑战传统的生产工艺无异于天方夜谭,可李凤娟就是不信这个邪。

在生产汽车转向器阀芯时,一台车床只加工一个零件效率实在太低,加工过多则会造成零件质量受影响,到底同时加工几个最合适?“其实,说到底,我就是想偷懒。”李凤娟笑着说道。出发点虽然有点“不靠谱”,但也推动着并不精通专业技术的李凤娟,从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了车床的改造想法,并告诉了车间负责人。经过沟通,领导觉得李凤娟的构思有尝试的价值,便让她与车床厂家协商。从同时生产几个阀芯到刀具的长短,李凤娟在日常工作之余,总是惦记着技术改造的进展。半年之后,达到李凤娟设想的全新车床终于面世了。“经过反复试验,同时生产4个阀芯最为合理,也就是说,使用全新车床后,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李凤娟说。

首战告捷的李凤娟一发不可收,她先后完成“转向机齿轮冷挤压无切削加工技术”、“汽车转向器输入轴加工控制辅助技术”等6个技术创新项目,其中4项获得专利,3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已产生经济效益350万元。“从更深层面来说,我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策略密不可分。在我们公司,要求每个操作工都要当技术员,要‘全线通’。同时,我们一线职工可以自己申请换岗。”李凤娟在多次转岗成为现场技术员之后,又对加工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了简化,从七个工序减少到四个工序,无论是人工、设备、能源各个成本都降低了,产品报废率也降低了。

 

融入这座城市

李凤娟不断成长,格尔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员工与企业总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但是,李凤娟发现,自己慢慢地落后了。

“前些年,新进员工就基本都是大专生、本科生了,可我却是个初中生。厂里每年都进新机器,机器越来越智能化,说明书越来越厚,我害怕有一天自己会被淘汰。”李凤娟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够用了,继续读书的念头一直都在脑海中徘徊。终于,她将想读书的想法告知了家人,出乎她的意料,家人都很支持,老公还表示家务和孩子的教育都由他承担。于是,李凤娟报名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读夜大。下班后,在女儿读书时,她也跟着读书——女儿小学毕业,她拿到了大专文凭;女儿读初中,她开始了本科课程的学习。但最让她头疼的还是英文,一切从零开始,专业的英文单词看不懂,有时只能靠死记硬背;偶尔,女儿还会在发音上纠正她,做她的老师。李凤娟知道,只有每天搞懂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才能跟得上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

李凤娟的踏实、勤奋、努力,也为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荣获2008-2010年度“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农民工;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如今,李凤娟已落户嘉定,成为一名真正的上海人,女儿也在上海参加了高考——这在前些年,是她不敢想象的。

“从民工、外来妹这类称呼,到农民工,再到现在的新嘉定人,从对我们的称呼上,就体现出了社会对我们的认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步步完善和健全,让我们真正能融入城市。”李凤娟说,她刚进公司时,每个月的工资是250元,嘉定户籍的职工至少有“三险”,而他们来打工的却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后来,公司为外来从业人员缴纳了综合保险;2011年,在上海就业的外来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这些举措,给来沪从业人员吃下了定心丸。

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就业的人们,得到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他们不再是异乡的过客,而是城市的共建者。

 b7d7aa5366ce462391579a2a3ea7783d.jpg

2018年3月4日,嘉定春风行动现场

来源:《嘉定报》记者 顾佳兰/文 冉涛/摄 

相关链接

嘉定农民工工作获全国先进

据统计,嘉定的来沪人员约占全区实有人口数的六成,使用农民工的企业超过31000家。来沪从业人员成为推动嘉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做好农民工工作,帮助他们就业、安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嘉定重点工作之一。

据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数据统计,该中心成立12年来,受理了48126家次企业委托招聘,招聘岗位697590个,接待来沪人员求职449035人次,求职登记142289人,开展职业指导277788人次,推荐面试209751人次,成功介绍111335人就业。近年来,该中心还创建了“天天招聘”品牌服务,累计举办了1746场天天招聘,共有10185家次企业参与,推出岗位133952个,应聘人数68378人;开设“技工专窗”,共举办了225场农民工技能性岗位专场招聘会,2197家企业提供了24008个岗位,应聘人数11377人,达成意向6727人;为228家区内企业与外省市104所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共签订了365份校企合作协议,直接引进了12928名应届毕业生。

201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嘉定在3个月内完成了35万综保参保人员向城保的全部转移工作,确保来沪从业人员享受各项保险待遇。

2016年1月,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来源: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