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上路了,古董车!

日期:2019年1月18日 13:50: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当汽车成为博物馆的藏品时,静态的展示总少了一份澎湃的激情。唯有“动起来”,才能真正让汽车焕发生命力。

2007年起向公众开放的上海汽车博物馆,从开馆之初,就十分重视让汽车动起来:馆藏的100多辆古董车,由专门团队进行维修保养,一直保持在可以上路行驶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古董车乘游移动体验项目的推出,以及古董车拉力赛的积极参与,博物馆互动展区“汽车工坊”的建成等等,带有嘉定标志的汽车文化越来越多地驶上公路、开进学校和社区。

 

坐享古董车奇妙之旅

在汽车制造流水线发达的今天,动辄年产量百万的汽车企业遍布全球,那些全手工打造的汽车反而变得越来越罕见了,尤其是那些特别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手工打造的古董车,就显得特别珍稀。

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内,收藏着上百辆无声讲述全球汽车工业史上的珍贵古董车。但当人们走进展馆,近距离欣赏它们的时候,总难免会产生距离感。当古董车变成展馆上冰冷的展品,展板上华丽的辞藻、讲解员热情的解说、电子屏中富有动感的展示,都改变不了汽车在静态展示中的高不可攀与距离感。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些展示中的古董车是死气沉沉的复制品、损坏品。其实并非如此,这些藏品在馆内专业的维修团队的精心呵护下,每一辆车都能在公路上行驶。

“闻之者不如见之者,见之者不如做之者。”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静态展览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其花费大量嘴皮子功夫不断解释,还不如让对那些对古董车文化有兴趣、有疑问的爱好者,亲自体验古董车的魅力。为此,上海汽车博物馆开放了“古董车乘游”移动体验项目,甄选5辆古董车、2条互动游园路线,让人们近距离亲身接触和体验经典古董车驰骋的魅力。

f5a389d1cc184cd8abaaada028e88bec.jpg

试想,乘坐一辆上世纪的古董车,这将是怎样不寻常的感觉。伴随着资深古董车驾驶员的专业讲解,在静谧的汽车博览公园内巡游。一边聆听古董车司机讲述车辆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边与古董车来一个复古合照,还能在车内来一次久违的野餐,在美味的餐点和动人的音乐中,体验复古慢生活。

72be9156a9844171839af203609aeb4a.jpg

有人说,一辆经典古董车可以说是一件艺术杰作,它们几乎就是历史的缩影。那个年代的制造水平和审美趣味都融于其中,任何其他的人造机械,都不能像古董车这样,既给人视觉之美,又能让人享受驾驭之乐,还可能体验到穿越时空的历史纵深感。毕竟,我们可以收藏大师的杰作,但没法自己描绘;我们可以佩戴珠宝,但没法自己打磨,我们可以购买钟表,但没法自己制作。而古董车乘游,不仅让热爱古董车之人在欣赏它的同时,驾驭它、感受它,还延伸了古董车的内涵——使这历史的艺术品依然“活着”。这也印证了美籍华人、古董车收藏爱好者吴剑心创办的Race maker Press(主要从事汽车史和赛车类书籍的出版)阐述的理念:“在使用之中,保存历史。” 这就是古董车——行走的艺术品。

而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汽车博物馆的“古董车乘游”,与咫尺之间的EVZONE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试乘试驾中心,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恰好构成了汽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体现了人类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汽车与人就这样一起,在历史的大道上向前迈进。

 

打造移动中的博物馆

1907年,当25支队伍踏上“北京-巴黎”这段长达16000公里的赛程,开启人类历史上首个洲际拉力赛时,一定想不到100多年后,由拉力赛冠军意大利的博盖塞亲王亲自测量的北京-张家口赛段成为了中国国际名城经典车拉力赛的固定赛段,每一年都有数十辆经典汽车聚集于此,再现汽车工业一百多年来的辉煌片段。2017年,由上海汽车博物馆选派的1967年产的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GTV,就在这里斩获全场“性能大奖”。

4eadec90023e4eba8e662c3ff5342794.jpg

这并不是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古董车第一次在赛段上惊艳亮相。自2012年起,上海汽车博物馆就一直积极选派馆藏珍品,参与中国国际名城经典车拉力赛、世界老式汽车中国巡礼、长城国际经典车拉力赛等诸多国内赛事。在这些参赛车辆中,有1964年劳斯莱斯银云III这样的豪华车型,也有1961年阿斯顿•马丁DB4这样的经典英伦跑车,甚至代表一代上海汽车产业的1974年上海牌SH760也曾作为国产名车的闪亮代表参与比赛。

关于古董车的比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态的,即古董车选美,比谁的车子保养得最好,谁的车子最美;另一种是动态的,即古董车拉力赛。

不同于现代汽车,古董车拉力赛比的是“精准度”,而非速度。参赛车辆必须非常精准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赛程,超时或提前到达都会被扣分。虽说长距离拉力赛考验的是车辆的可靠性,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数个特殊赛段。这些特殊赛段长度从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计时的精度达到0.01秒。

776b2d60e10d47b092981c24beac3fc0.jpg

2017世界老式汽车中国巡礼从北京出发,途经天津、潍坊、连云港、南京和无锡,最后抵达位于上海嘉定的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派出的紧凑运动型轿车1973年宝马2002 Turbo,最终荣获拉力赛总冠军。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上海汽车博物馆又派出4辆车辆,在拉力赛季继续踏上征途。其中既有堪称日本产性能优越的运动型车代表之一1970年达特森240Z,以及美式经典肌肉车1970年庞蒂亚克GTO The Judge,这些国内相对稀少的车型,也有再次出战的1968 年罗孚 Rover P5B和1966年野马 Mustang GT。1966年野马 Mustang GT 在2018长城国际经典车拉力赛中荣获总冠军。

上海汽车博物馆副馆长刘涛认为:“通过参加经典车行业拉力赛等系列活动,让古董车跑在中国的道路上,和更多喜欢汽车的人面对面接触,打造一个移动中的博物馆,可以拉近馆藏珍品与大众的距离,让古董车文化赢得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让萌娃读懂汽车

今年冬天,一本《造汽车的人》,让4岁男孩陆子轩爱不释手,缠着爸爸讲了一遍又一遍。这是一本由上海汽车博物馆主编的亲子绘本,全书以上海汽车博物馆的一辆名为“嘟嘟”的大众甲壳虫馆藏车为主角,讲述了嘟嘟穿越到一百多年前,见证了汽车发明和重大发展节点的故事。

2018年,上海汽车博物馆汽车同学汇项目以“造汽车的人”为主题,带着这一绘本走进了全市120所中小学,通过科普汽车历史和趣味故事,带领小读者认识汽车界大咖,了解汽车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看过绘本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根据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情景剧表演,参加情景剧大赛。30所学校在初赛中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通过线上投票及专业老师评分两轮比拼,最终有10个作品来到了博物馆颁奖活动现场。

“纯粹给大家讲课,可能大家兴趣都不高,特别是小朋友们。”刘涛说,结合小朋友感兴趣的内容,利用他们的课外活动时间,通过文教结合项目,实现了汽车文化的科普。

《造汽车的人》之后,上海汽车博物馆还将推出多套亲子绘本,作为“穿越时空的旅行”系列绘本的组成部分。每套绘本将有3-5个分册,由浅入深,从汽车部件、汽车生产、道路交通、地形标识等入手,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带领小朋友们更全面的了解汽车。

除了每年的汽车同学汇,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汽车博物馆还在三楼探索馆建立了专门面向儿童与青少年的互动体验项目,并积极引入“卡卡游世界”公益亲子小课堂和“汽车小工坊”等各类汽车科普项目,让到馆参观的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了解汽车知识,多角度体验汽车文化。

14d6857a31594969a28cc3bdcb18b3cc.jpg

新建成的互动展区“汽车工坊”,一共有6个不同的区域,占地180平方米,旨在让孩子亲自动手,通过自行拆装等了解汽车的构造和工具的使用,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汽车科普知识,了解未来汽车科技。

75c9fe41fc1e4fe6a8c311f9bce91df6.jpg

“哇,原来汽车里有这么多的齿轮在工作啊。”在齿轮大转盘区域,孩子可以在齿轮链上选择不同的齿轮组合来连接输入和输出端,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力矩大小和方向传递效果,在多媒体触摸墙上还有更多可能的机械传动互动游戏,让孩子在对齿轮、链条的选择中轻松了解力学上的各个知识点,以及汽车变速的原理。

小小维修间区域,还原了汽车维修间的场景,可以带领孩子认识发动机、底盘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完成轮胎的拆卸、选择和更换,扫描汽车关键部位的二维码还有卡通讲解员展示其工作原理,全面的了解汽车构造,同时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有所提升。

魅力仪表盘区域,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方向盘进行选择,组装出一套合格的汽车仪表盘,孩子在选择的同时也可以对各个仪表功能有实际的认识。正确的组合还会触发内置的模拟驾驶小游戏,真实的路况和方向盘操纵体验让孩子感受驾驶乐趣,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导入汽车驾驶安全知识。

动力能量源区域,可以引导孩子对比传统的汽油加油机和新能源充电桩,通过对模型车的充电和加油,了解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新能源的优势和前景,让孩子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万能工具箱区域,孩子可以使用基础工具来拧紧或拧松螺丝,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工具的种类和用途。

装配巧能人区域,在屏幕上会展示汽车的装配流水线过程,带领孩子对汽车微缩模型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拼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道工序,最终拼出一辆完整的小车,孩子在获得巨大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汽车的生产顺序。

 

当汽车转角遇到艺术

在汽车诞生与应用初期,人们对于汽车的认识或停留在燃油与发动机驱动下的代步工具,或止步于各个零部件构造而成的精密设备。但在其百余年发展以来,对于汽车这一主体,也经历了从技术到艺术的内观思考。当汽车所代表的机械文化遇上当代艺术的感性观察与重塑,这一技术与艺术的碰撞、理性与人性的冲击,将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又将怎样撞击人类的情感?2018年4月,上海汽车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首次跨界展览举行,以期摆脱汽车机械的理性束缚,以当代艺术之眼带领观众踏上移动狂想的旅程。

“这辆挖土机这么小,还能运转开动?”这让观众赵燕思大为惊奇。在第三展区“冲撞/远方”展出的作品《新型号》,以一辆日本产的世界上最小款挖土机作为创作材料,被加工成一辆小坦克,看似小巧如同儿童游乐玩具,但也能运转开动。设计者沈敬东与观众分享了这种视觉上的冲突矛盾,让观众生动而全面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风云激荡对于普罗大众的心理影响,彰显出男孩立志成为建设社会工程师和保护国家的军人梦,也点出了在这科技和社会发展时代下给带给人们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内在影响。

7dfd05c80e024ce7ad580473413be2b7.jpg

“单单讲汽车的历史讲汽车的技术很枯燥,特别对于年轻的女性消费者来说。”刘涛说,“但是我不认为我们的汽车文化触达不到她们。”2018年开始,上海汽车博物馆开始策划艺动系列展览,把汽车元素和艺术元素跨界串起来,让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与汽车文化碰撞出火花,从而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经过首次尝试后,后续,上海汽车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跨界展览,将汽车文化与电影、音乐等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相结合。

d85139e899124e3da9628d3bd8a0eb5b.jpg

     来源:《嘉定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