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垃圾分类,这一村一居开了好头

日期:2019年2月26日 09:37:00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垃圾围城”绝不是危言耸听之说,当源源不断的垃圾被制造出来,再不改变,我们迟早要面临这样的困局。 

万事开头难,被认为“最难推广的简单工作”的垃圾分类尤为如此,要改变经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并非易事。

在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嘉定基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不错的分类经验。安亭的博泰景苑和赵巷村就是其中代表。

fb14c5578e344049ae2acb4bcaca4bfa.jpg

①在博泰景苑,一批热心的居民志愿者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ca0a2d69961548b9bf61550e78cf3a67.jpg

②村规民约在赵巷村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a02d32b54a134b15bd9a0d5a2dc91d6b.jpg

③博泰景苑内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垃圾箱房,不仅实用,也很美观。

 

党建引擎带动共建共治

作为安亭先行试点垃圾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的示范小区,博泰景苑通过党建引领促进垃圾分类,聚拢了一批热心的居民志愿者参与其中。

春节过后的嘉定,阴雨天不断,可就算雨天不便,博泰景苑居民也早已经习惯多走几步,将分类好的垃圾投放至指定地点。对他们而言,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去年接下试点任务时,博泰社区党支部书记蒋春伟心里没底。“定点定时投放,会不会得到居民支持?会不会半途而废?”蒋春伟回忆说,“当时,我们发动社区党员干部,对社区居民代表做了一次摸底调查。”三分之二的赞同声,让她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在蒋春伟看来,垃圾分类,关键在人心。

“我们得到的反馈是居民对垃圾箱房点位的设置有些担心,谁也不想家门口有个垃圾堆。”蒋春伟说,“为此,我们发动社区党员收集了不少金点子。比如,集装箱改造成垃圾箱房,设立误时投放点,增加洗手池等。”

试点初期,垃圾箱房边尽是装满垃圾的垃圾桶。蒋春伟和物业公司商量,将原本垃圾箱房后的空地改造成临时垃圾中转空间。几天后,市民再也看不到“排队”的垃圾桶,自然对垃圾箱房不再排斥。

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引导。“阿姨,大骨头要放在干垃圾里。”“小伙子,下次电池要从干垃圾里分出来。”……博泰景苑活跃着这么一批党员志愿者,他们身穿绿色志愿者背心,不厌其烦地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开展试点后,党员蒋美芳主动担任起垃圾分类志愿者小组组长,“作为党员,对于垃圾分类,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到,还要引导大家一起做。”几个月运行下来,蒋美芳发现,少部分居民仍没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针对这一问题,蒋美芳萌生出在垃圾箱房处张贴垃圾分类知识图册的想法,得到了居委会的支持。在蒋春伟看来,社区党员在垃圾分类试点中的助力作用非常明显,“在我们这个熟人社区,社区党员的垂范,对其他居民形成了无形压力。”

在安亭垃圾分类工作中,博泰景苑是居民小区的样板,赵巷村则是农村地区的样板。

在赵巷村,如果发现谁家超过2天没有去投放点扔垃圾,村干部就坐不住了,一定要亲自登门拜访,了解没有投放的原因,以防随意投放。村党总支还设立了“党员垃圾分类先锋岗”,根据每月的考核情况,选出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予以表彰。

在很多社区,业委会、物业、居委会等主体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是垃圾分类减量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赵巷村村干部徐加英表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模范的先进性,对促进垃圾分类推行很有效,“因为解决了垃圾分类减量由谁来担责的问题。”

 

村规民约助推垃圾分类

从去年12月开始,赵巷村村干部徐加英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西高泾绿色账号日报表》,查看自己结对村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这张每日更新的报表,是西高泾村民组所有住户进行垃圾分类的“晴雨表”——是否正确分类,是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投放,表格上一目了然。

定时定点投放,这种被认为最有效的垃圾分类推行方式,正在嘉定普及。然而,在城镇地区尚未实现全覆盖、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在实行垃圾二次分拣的情况下,赵巷村西高泾村民组却走在了前面。这种模式推行至今还不足3个月时间,却取得了明显成效,赵巷村是如何做到的?

走进西高泾村民组会发现,无论是道路上,还是宅前屋后,都没有设置任何垃圾桶,所有垃圾桶都集中在2个垃圾箱房内。站在村民王军国家门口,记者估算了一下,作为离村中心投放点最远的住户,往返也不超过5分钟。每天早上出门,顺道把已分好类的垃圾扔在投放点,已经成为王军国雷打不动的习惯。

早在去年11月,赵巷村曾在西高泾村民组试点过二次分拣模式,即在每家每户门口摆放二分类垃圾桶,由保洁人员定时上门收运,但半个月运行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徐加英表示,赵巷村来沪人员比例高达95%以上,流动性较大,管理缺乏有力抓手,更难的是改变固有观念。

针对这些问题,村里下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并结合过去工作经验,推出“1+2+6”工作模式:“1”是发挥“党建引领”的战斗堡垒作用;“2”是利用“安客模式”与村规民约2个关键手段;“6”是打造6支队伍,调动各方力量共推垃圾分类工作。

作为抓手,“安客模式”和村规民约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突破口。“安客模式”是赵巷村首创的农村房屋租赁托管模式,由村下属企业对村民房屋进行统一收租,实现对出租房屋和人员的统一管理。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赵巷村增加了“不分类、不出租”的合约条款,对于不实行垃圾分类或分类不到位的租户,前2次给予警告,第3次将解除租赁合同。此外,赵巷村严格执行垃圾分类“一票否决”机制,将垃圾分类的考核与年终文明奖项的发放挂钩,村委每个季度对村民履行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汇总考核,扣除考核不达标的村民户100元/次的文明奖金。

6支队伍的作用也至为重要。这些队伍包括村干部、村民组长、新村民代表、志愿者、物业保洁人员和共建单位,他们承担着监督、宣传、巡查、保洁等任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此外,美丽乡村建设也起到了助推作用。“白墙黑瓦,道路整洁,看到村里环境这么漂亮,谁还忍心去破坏。”村民李磊说。

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推行至今,西高泾村民组几乎没有发生过不在点位上投放垃圾的现象。

 

“墙内墙外”齐发力

“几十年来形成的垃圾混装习惯,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改变?”听说博泰景苑要试点垃圾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时,小区物业经理戴烨疑虑重重。这项工作从去年10月12日开展至今,4个多月过去了,戴烨发现,他的顾虑显然是多余了。

博泰景苑是一个有着15年房龄的商品房小区,地处安亭镇新源路商贸区的中心地带,小区共有485户,总人口在1700人左右。“要这么多人在短时间内改变固有观念,太难了。”戴烨告诉记者,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后,26个垃圾投放点减少至2个,这肯定会让多数居民感到不便。

观察一段时间后,戴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新设的垃圾箱房位于小区东门出口,越来越多驾车的居民早上出门时选择从这里驶出小区,顺带手投放垃圾。有一个数据让戴烨颇为惊讶,那就是针对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博泰景苑去年12月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回收的340份问卷中满意率高达99%。“湿垃圾量的明显上升,也印证了实行垃圾分类后的成效。”戴烨说,“去年9月未实行垃圾分类时整个小区的湿垃圾为38桶,到12月湿垃圾达到89桶。”

博泰景苑和赵巷村的试点成功,让安亭对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有了更大信心。眼下,安亭已有121个小区及36个居住村开展垃圾分类,总户数达7万多户,开展垃圾分类的单位已有500多家,基本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餐饮单位、村居垃圾分类的全覆盖。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墙内开花”的同时,“墙外”工作同样重要。在收集运输环节,安亭完成了38辆干垃圾车、13辆湿垃圾车、1辆有害垃圾车的标识喷涂工作,所有分类单位实行垃圾分类收运;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安亭在火炬村设置了湿垃圾处置点,对菜场的菜皮菜壳、各小区“绿色账户”的湿垃圾进行回收,处置后的粉碎物经过堆积发酵后用于沤肥,每年可处置湿垃圾7000吨左右;此外,安亭还在宝丰路建设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中心,通过三次分拣、二次破碎及物料筛选后,将拆房垃圾、装修垃圾分为金属木材等可回收物、电池油漆桶等有害垃圾、再生骨料及建筑垃圾残渣,每日建筑垃圾处置量达到2000吨,资源化利用率达85%左右。

来源:《嘉定报》记者 王安琪 陆晓峰 李华成 文/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