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排放、断流淤阻、违建滋生,就像一道又一道催命符,压得河流喘不过气来,最终沦为一潭死水。
为了让河流“死而复生”,嘉定可谓举全区之力,将岸下和岸上的问题一并解决,并建立集“管、治、保”三位于一体的河长制职责体系,确保河道黑臭现象一去不返。
市民在嘉定新城核心区内的河岸边垂钓。
位于嘉定新城(马陆镇)的后沙泾,经过整治后恢复了往昔的澄澈。
一场整治行动后,吴淞江北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着截污纳管工程的深入,排入河道的污染源逐渐减少。
“重绘”吴淞江北岸
对江桥镇幸福村村民郭勇来说,吴淞江这条从前掩面而过的“母亲河”,如今已是每天散步必经的“打卡点”。三年来,江岸上大刀阔斧的整治行动使其变得越来越“亲民”。
任何变化都不是突然发生的。“从前这里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的‘五违’现象随处可见,消防安全令人堪忧,混凝土搅拌站里扬起的尘土,更是让周边村民怨声不断。”幸福村村干部将曾经的吴淞江北岸调侃为幸福村的“坏账”。
2016年1月,吴淞江北岸江桥段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启动,嘉定立下“军令状”,针对“五违”现象要无一例外、无条件地坚决予以根除,并设立前线指挥部,确保河岸环境整治工作一年内“交账”。从幸福村到沙河村,再到华庄村,吴淞江北岸江桥段22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相继被推倒。2016年7月25日,在撤离完最后一批住户后,大型挖掘机开进吴淞江北岸最后一栋企业违法建筑——位于幸福村的兆南钢材市场,经过数台大型破拆机械3个小时的作业,残存的建筑物被夷为平地。仅仅7个月,涉及吴淞江北岸的违建基本被清除。
先破才能后立,违法建筑拆除后腾出的空间让未来变得可期。“拆违后的空间如何利用?一个兼具生态和文化功能的空间呼之欲出。”江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上海北虹桥时尚园、中国国家画院基地上海中心、海派红木家具馆、北虹桥国际武术基地、北虹桥文创苑、北虹桥体育中心6个文体项目的集中入驻,取代了昔日尘土飞扬的搅拌站和噪音巨大的加工厂。
记者在现场看到,沿岸新建的步道和自行车道延绵约5公里,将多个滨江空间串联起来。在复垦平整的空地上,已铺上草皮和种上树木。就在这座生态公园内,坐落着北虹桥文创苑。这座3层小洋房,占地约1200平方米,与滨江健身步道连通,透过落地窗户,生态公园的绿化景观一览无余。未来,这里将为文化“创客”提供办公场所,也将为周边市民提供观展、培训等文化服务。
同样被优美环境吸引而来的还有“驴妈妈”,其集团总部大楼在原先搅拌厂的旧址上依江而建,约3000名员工在此办公。新进职员刘晓倩直言,公园式的办公环境有种特别的吸引力。
为了纪念吴淞江北岸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沿江而建的生态公园内,还有一段用建筑垃圾堆砌的石墙,它将继续见证吴淞江北岸日新月异的变化。
河长制让治河不留死角
张宇洁很恋河,“从小生活在河边,日出看着船只往来,日落伴着蛙声入眠。”
2016年,菊园新区发布民间河长招募令,张宇洁第一时间报了名。两年多来,她经常会在河边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记录所见所闻,履行监督职责。
“这份志愿服务工作,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扰。”张宇洁说,好多年前,她看到河道两边的护栏被路过的船只碰坏了,细心记下了船号,但兜兜转转,却找不到反映渠道。现在,作为民间河长,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就能在小组群里反映。事实上,嘉定自从有了河长制,每条河旁的公示牌上都有河长联系方式,再也不会出现投诉无门的情况了。
目前,嘉定已有441名区、镇、村居三级河长,33名企业河长、民间河长,465名河道监督员和河长志愿者。在嘉定,一套集“管、治、保”三位于一体的河长制职责体系已经建成,延伸到所有村沟宅河和小微水体。
菊园新区呈半月型环绕老城区,东西向跨度较大。近年来,菊园新区不断探索打造生态宜居家园,依托河长制,持续开展常态化河道整治管理,尤其在河道养护管理精细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全面启动清淤工程,制定施工规范和管理制度;落实民间河长工作,形成互监共管的治水氛围;建立责任河长与民间河长的联络机制,制定长效常态管理制度。
徐慧泉是菊园新区管委会主任,作为新区级河长,早已走遍辖区内大大小小68条河道,“现在,菊园已经看不到黑臭河道,但治河工作任重道远。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放在长效机制的完善上。”一年前,菊园新区提前完成整治黑臭河道的任务,居民们纷纷点赞。但徐慧泉意识到,菊园新区正在全力建设“品质菊园”,水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时的整治不代表一世的水清长流,要想留住这份美好,还需要细水长流的常态养护。
“一定要将长治理念融入到河长制的工作中,落实在规划、制度、人员、责任、共治5个方面。”在徐慧泉看来,污染的根源最终还是在“人心”上,政府要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有心、人人有为”的治水氛围,最终实现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当上河长之后,我的习惯也变了。”徐慧泉说,以前喜欢“往上看”,关注的是绿化环境;现在经常“往下看”,看看河道里的变化。他印象最深的是六里中心河,“这条河比较特殊,一边是企业,一边是居民区。在没有治理前,老百姓对这条河的反响就不错,不脏也不臭。但整治后,这里俨然成为了景观区,河道两岸修葺后焕然一新,连整个区域都变得灵动起来。”
不仅是徐慧泉,民间河长张宇洁也有同样的感受,“在巡河时,不少沿河居民提出希望河道再美一些,让自己家的房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景房。”她相信,这个美好愿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除了河长制,去年嘉定还落实湖泊湖长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河长制落实湖泊湖长制的实施方案》,对远香湖、留云湖、墅沟水库等7个湖泊落实了湖长,让治河再无死角。
逾百条断头河被打通
“清晨起来打开窗,心情美美哒”,用一首时下流行的网红神曲,来形容江桥镇火线村村民张慧琴的心情,是最贴切不过了——自家门口那条曾经发黑发臭的张泾河,如今呈现一片碧水微漾、波光粼粼的景象。
2014年下半年,沪通铁路在张慧琴家门前开建。为了给铁道让路,张泾河被人为阻断,在最北端断了头,只靠一根深埋地下的涵管与西铁路河相通,大大削弱了河道的流通性和净化能力。长此以往,这条全长仅一公里有余、河口宽度最窄处仅3米的二级支河,终于不堪重压,从村民记忆中一条能淘米洗菜的小河浜,沦为一条“连洗拖把都嫌脏”的“垃圾河”。
河流如同城市里的毛细血管,遇上梗阻,就难免产生各种“健康问题”。区水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李爱明坦言,河道阻断、水系不流通,水质会越来越差进而产生黑臭。此外,断流淤阻还会使河道的蓄容能力大打折扣,为雨后“看海”埋下伏笔。为此,2017年,嘉定出台断头河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对区域内257条断头河进行整治,以促进水系的联通畅活。
这一行动使得张泾河得以“重生”:区水务部门不但打通了张泾河和西铁路河之间的阻隔,还通过墅沟将嘉宝北片水源引入张泾河,并新增2座垃圾池。此外,为杜绝沿河企业可能会发生的偷排行为,区水务部门还对部分企业实施了截污纳管工程。
目前,嘉定已有112条断头河被打通,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加。李爱明表示,这些河道水系沟通不畅、河道淤积严重、河道水质较差,部分河道两侧的土坡还有不同程度的坍塌,更是缩小了河道口宽,“针对不同河道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一河一策’打通方案。”
“卢棵湾与庙浜之间就用一根直径60厘米的涵管联通,时间一长全部淤堵了。”徐行镇曹王村的金秋刚是卢棵湾整治工程的负责人之一。在年长村民的描述中,在路桥不通、车辆稀少的年代,穿村而过、联通庙浜、城门沟的卢棵湾堪比“生命线”,化肥、粮食、蔬菜样样都要从这里进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卢棵湾就被‘填河屯田’种了水稻。”说起卢棵湾的曾经,村民们无不唏嘘,“河流截断了,水质自然就差了,再加上沿河种菜施肥、违建滋生,卫生环境一塌糊涂。”
针对卢棵湾的情况,区水务部门征得村民同意后新开河道70多米并将原本的便道西移,还在新开河段上架设桥梁方便村民出行,并种植了2200多平方米的沿岸绿化和160多平方米的水生植物,以进一步修复水生态。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经嘉定西南部的苏州河(吴淞江),是嘉定的重要河道之一。为此,区水务部门开展苏州河四期综合整治,对主要涉及安亭镇、江桥镇、南翔镇和真新街道地区共115平方公里内的395条河道进行整治。
治理河道污染“元凶”
如果不是经历了全区统一规划的雨污水管改造,安亭镇玉兰三村居民桑维益可能还不知道,家里阳台上洗衣机排出的污水,正是小区门口泗泾河污染的“元凶”之一。
自打桑维益住进玉兰三村,家中的洗衣机就长年放置在阳台上,“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反而觉得很方便,洗完衣服就能直接晾晒。”在玉兰三村,阳台上布置洗衣机、洗衣池几乎已成“标配”,洗衣水通过雨水管排入河道,大部分居民认为这种污水“不脏”、“应该不会污染水体环境”。
2010年,经过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实施,规定“住宅套内应按洗衣机位置设置洗衣机专用地漏或洗衣机排水存水弯,排水管道不得接入室内雨水管道”。在此之前,并没有专门针对阳台雨污混接问题的规定,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玉兰三村,正是在这样的“野生”状态下完成的给排水系统建设。随着河道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小区雨污混排这类比较隐秘的污染因素,渐渐浮出水面。
有调查显示,河道旁雨水排放口水体含有的总磷、氨氮等各类污染物的浓度远超正常水平,造成河道富营养化严重。区人大代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柳剑雄曾多次表示,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网问题,目前河道治理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排水改建尤为关键,雨污混排的改造将极大缓解水体污染问题。
嘉定制定了《嘉定区消除劣V类水体三年行动计划》,争取3年内完成住宅小区、市政管网、企事业单位和沿街商铺雨污混接混排改造610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5030户,推进8公里二级管网建设及84处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
安亭是改造数量最大的街镇之一,经排摸,共有256个混接混排点。眼下,全镇已完成87家企事业单位雨污混排改造,26个居民小区的改造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中。玉兰三村是最早完成改造的小区之一,看着家门口逐渐清澈的泗泾河,桑维益明显觉察到改造后水体质量的提升,“异味没了,蚊虫也少了很多。”
据了解,全区大部分雨污分离改造是结合旧小区综合改造实施的。“既能节约成本,也能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区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雨污分离改造一般与老小区外立面的修缮、道路开挖后的重新铺设同时进行,“正常两三天就能完成一户人家的改造。”
施工也采取了最简便的方式:原来的雨水管作为污水管继续使用,将污水管末端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重新铺设一根雨水管道。记者在玉兰三村看到,每幢楼的外立面有一粗一细2根管道,小区里还设了污水井和雨水井。区水务部门每个月都会进行水务稽查,对河道、管道水体进行采样化验,防止偷排现象发生。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