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五彩缤纷的蔷薇巷子,让安亭镇陆巷社区“墙内开花墙外香”,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地标。
谁能想到,就在一两年前这里仍随处可见由公共绿地改造而成的“私家菜园”,毁绿种菜在此早已见怪不怪。面对这个诸多农民别墅社区面临的共性难题,陆巷社区三番五次整治无效之后,发动居民由自发到自主,通过种植蔷薇再造公共空间,让动迁居民对家园有了重新认识。
①曾经默默无闻的陆巷社区因为蔷薇成了网红之地。
②不久前,以“蔷薇满巷”为主题的陆巷社区首届地景艺术节拉开帷幕。
③曾经的农民别墅,俨然“变身”成了花园洋房。
毁绿种菜怎么治?
嘉金高速、金昌路、众百路、蕰藻浜合围之下的陆巷社区,是由7个自然村民组30个生产队685户动迁家庭组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公共资源相对匮乏、交通相对不便、毗邻工业园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年轻人“出走”的情况在陆巷社区已成常态。由225弄、801弄和650弄组成的陆巷社区,外来导入人口达到3700余人,远高于1400余人的本地常驻人口。
和多数动迁小区一样,随着导入人口的加入,陆巷社区逐渐出现人口异质化和陌生化的发展趋势。眼下,陆巷社区本地人自住的房屋大概占到总数的六成,有四成住房是出租房。人口的异质化,对原来的熟人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社区居民之间、居委干部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日益薄弱。
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促使一系列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愈演愈烈,比如群租、违建、环境脏乱差、治安不稳定等。另一方面,和诸多农民别墅社区一样,陆巷社区本地居民因为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状态,毁绿种菜行为屡禁不止,不少居民甚至将公共绿地变成“私家菜园”。事实上,在嘉定其他农民别墅小区,毁绿种菜同样时有发生。居委、物业治理时,多数居民有抵触情绪。陆巷社区也曾数次整治,但收效甚微。
面对近乎无解的局面,陆巷社区在区社建办和镇地区办指导下,反复征询民意,形成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社区营造计划。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发动居民自治,对社区公共部位进行居民高度参与的再造,将原来遭受毁绿种菜的公共部位打造成为遍布鲜花绿叶的蔷薇巷。
至于为何选择蔷薇,陆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张甦君解释说,居委会召集楼组长和居民代表商议,大家认为,以前在村里随处可见的蔷薇花,既好打理,价格也不贵,五颜六色煞是好看,所以一致同意选择蔷薇。为了尽快推进落实蔷薇巷项目,在居委组织引导下,陆巷社区今年初成立了由5个社区积极分子组成的蔷薇巷自治委员会。
万事俱备,只待东风。这股“东风”自然就是钱。可问题是居委会资金有限,没有多余的经费,钱从哪里来呢?眼见胎死腹中的蔷薇巷项目,能否迎来转机犹未可知。
农民别墅“变身”花园洋房
面对缺钱的窘境,蔷薇巷自治委员会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提出经费众筹计划,基本做法是鼓励居民自筹经费,购买花株。确定下来的标准是,经济条件中等的住户为50元每户,困难户可以降低到20元每户,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可以多捐。为了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自治委员会计划先在住户较少的225弄试点。
身为自治委员会的一员,65岁的王龙根自己先掏了一百元,又去游说从小一起长大的村民朋友,“这点面子总要给的。”他这招挺有用,没多久就筹措了一笔钱。自治委员会其他成员如法炮制,启动资金很快就到位了。众筹计划实施得颇为顺利,让王龙根都没想到,“我们原以为上门要钱不容易,没想到得到了60多户居民响应,有一户居民拿出了1000元给予支持。”
有一件事让王龙根颇为感动。居民潘根发本人罹患癌症,他的兄弟有一定的智力残疾,属于低保家庭,但他不仅积极参与蔷薇试种,还主动拿出钱支持众筹计划。为了腾出蔷薇的生长空间,在拆违工作还没正式启动前,潘家两兄弟就主动把场地上的违建大棚拆除。
从各管各种菜到出钱种蔷薇,居民态度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2009年搬入陆巷社区225弄的“新嘉定人”李润的一番话颇能说明问题,“之前我婆婆看到邻居种菜也跟着种,在我劝说下尝试种蔷薇,邻居看到花花草草样子挺好看,也把菜刨了种上蔷薇。”这种邻里之间互为影响的故事,在陆巷社区很是常见。
去年四五月间蔷薇花开之后,默默无闻的陆巷社区竟成了网红之地,不但周边社区的居民常来散步,其他地方的人也都慕名而来拍上几张美照。看到蔷薇巷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陆巷社区的共建单位、周边的企业慷慨解囊,为项目的后续开展提供了资金。如今,225弄95%以上的居民家中都种上了蔷薇。曾经的农民别墅,俨然“变身”成了花园洋房。
除了硬件以外,陆巷社区还注重“软件”开发,开设“蔷薇巷课堂”,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开发蔷薇系列产品,已经成型的产品有永生花钥匙扣、玫瑰蛋黄酥、干花相框、滴胶工艺品等。
以蔷薇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
一个农民动迁社区竟然办起了地景艺术节,这在全上海恐怕都是个新鲜事。
不久前,以“蔷薇满巷”为主题的陆巷社区首届地景艺术节拉开帷幕,展出了当地居民历时一年用蔷薇花制作而成的20余处中大型景观。
开幕当天,72岁的陆巷社区居民印其兴无疑是主角,他带着四方宾客,穿梭于彩虹大道、88号小花园等各类地景,述说着居民们与蔷薇的故事。在老印看来,蔷薇巷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化和公德养成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社区的景观品质和宜居程度,还通过规范居民曾经的行为失范提升了社区温度,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自治活力。在他打理的苗圃前,他对前来参观的宾客说:“希望我们栽培的蔷薇不但种遍陆巷,还能种到更多地方去。”
方泰归并给安亭之后,镇域商品房社区和方泰片农民别墅社区在社区治理方面的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不少方泰地区动迁群众甚至打趣自己是“被遗忘的一群人”。为了改善方泰片农民别墅治理现状,安亭针对包括陆巷社区在内的整个方泰片区发布了“蔷薇满巷”三年行动计划,旨在以此为支点实现方泰片区的乡村振兴。
安亭镇镇长项平介绍道,“蔷薇满巷”项目是开展社区共营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它以居民自治为核心,以解决小区问题为导向,以蔷薇花为媒介,以项目操作为路径,最终让全体居民和各方参与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通过“蔷薇满巷”三年行动计划,让蔷薇花将方泰片农民别墅社区和方泰片自然村落连成一片,最终形成一带(方泰片蔷薇花风光带)、一片(蔷薇苗圃培育区)、多点(蔷薇小院、魅力街景等创建点)、多产(蔷薇花苗、干花加工等)的美丽家园建设新格局,将方泰片打造成一幅“城在园中、人在花中、居在景中”的优美画卷,使蔷薇成为方泰名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印其兴很能理解大家种点蔬菜自给自足的做法,“几十年养成的‘乡土情结’根深蒂固,关键是平衡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五彩缤纷的蔷薇花,扮靓社区的同时,让动迁居民对家园有了重新认识。
来源:《嘉定报》记者 陆晓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