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体验画家笔下熟悉又新鲜的家乡

日期:2019年5月30日 16:11:31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从安亭汽车城到嘉定图书馆,从州桥老街到娄塘古镇,从横沥河畔到环城河边,在“画家笔下的嘉定”写生活动中,画家们就地支起画架挥毫泼墨,油画、国画、水彩、水粉、连环画各领风骚,尺幅间捕捉定格嘉定的美好瞬间。

928ec165169d46928d6eef4d40a63963.jpg

张安朴作品

3c2da7d507b7434e8e72e4c094b63d0e.jpg

张志岐作品

292dc519115944b0a5c8c8d3a9f290a9.jpg

张奇作品


 

张安朴:为家乡做点有意义的事

“写生对画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到生活中写生,比在画室里作画更鲜活。”2017年10月,沪上知名画家、嘉定人张安朴回到家乡,在南翔创办了德园轩美术工作室。年轻时拿着画笔穿梭于嘉定街头巷尾采风的经历,让他对家乡的砖瓦草木、良田美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工作室的成立,让他有了为家乡做点事的平台。

在他牵头下,以及南翔镇政府、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连环画专委会、南翔“三画”创作展示基地的支持下,“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一季写生活动吸引了40多位沪上画家参与其中。“多数画家喜欢外出写生,嘉定有着丰富的的历史人文景观,更易入画,画出的作品也更能出效果。”张安朴告诉记者,不少画家希望每年都能举办这样的活动,以便深入基层,反映时代风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特地为“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二季写生活动题词,寄望艺术家们“眼睛向下,作品向上”。

“写生采风活动,不仅为不同绘画领域的画家提供了交流机会,也让他们在切磋中得到了提高。”最让张安朴高兴的是,活动以一种全新方式拉近了画家与嘉定之间的距离,不少画家在绘画古城风景过程中,爱上了这片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土地。第二季活动开幕式上,为表达对嘉定的情感,世界知名油画家陈逸鸣、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向嘉定区档案局捐赠了“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一季活动的写生作品,84岁高龄的中国水彩画泰斗级画家陈希旦也带来了画作,捐赠给南翔镇人民政府。

市民对写生活动的积极反馈,让张安朴格外欣慰。“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一季写生巡展的举办,不仅在区内得到很好的反响,还走出嘉定吸引了外界的关注目光。不少观展市民表示,画家画的虽是“小景”,投射出的却是嘉定的“大美”,既有画家独特的情感表达,又不脱离现实。“第一季写生活动中,我画了南翔的双塔、檀园、老街以及各种古桥,有南翔本地人找到我说,从画家的画中看到熟悉又新鲜的家乡,这种体验十分有趣。”张安朴高兴地说,作为嘉定人、作为画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嘉定的美景通过画笔呈现出来,展现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发展新貌,“我会一直将这件有意义的事做下去”。

人物简介:张安朴,1947年生,嘉定人,出版宣传画百余幅,其中作品《书籍是知识的窗户》《我们的心永远向着党》分获1983年、1991年全国宣传画展览一等奖,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等多套邮票。

张志岐:静下心来画一次嘉定

波光粼粼的横沥河倒映着两岸簇簇绿荫,近处的小桥流水,与远处的红瓦白墙相映成趣……以水为媒调和颜料完成的水彩画里,嘉定被赋予了一种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朦胧美。

“光线和氛围都很好,周围还有一群画家。这种状态真的很享受。能静下心认真地画一次嘉定,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起写生那天,张志岐瞬间打开了话匣子。4月18日下午,参与“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二季写生活动的数十位沪上知名画家,在南翔程家园写生创作,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描绘出了一幅幅嘉定的春天画卷。

“除了画山水元素的油画,我还尝试一些抽象绘画的创作,因此和客观世界的交集十分有限。”张志岐虽然是个嘉定土著,但用水彩画的形式,把嘉定搬上画纸还是头一遭。“我出生在西大街,三四岁时搬进思贤堂,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生活在北大街。”说起这些年嘉定的变化,张志岐特别感慨,“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画,上世纪80年代初物资匮乏,我不敢奢望父母给我买画笔,就常常用红色的碎砖头到处乱涂乱画,画的都是机关枪、大炮,把墙上涂得乱七八糟。”

在小学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张志岐在少年宫里看到高年级小朋友在上素描课,“我就站在门边上一直盯着看,就像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觉得他们很神圣。”那时,北大街中医医院附近的小河边,经常有很多在写生的学生,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张志岐都会忍不住凑上去多看几眼,心里充满了向往。

从高二开始,张志岐跟随张健伟老师系统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专业知识,经过近两年的勤学苦练,成功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在学画期间,得知家中长辈并不支持我考美术类专业,所以张健伟老师分文不取,免费传授绘画技法和心得。”张志岐动情地说。

老师当年的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张志岐,如今是嘉定区文化馆培训部主任的他,在2013年便开设了“成人古典油画学习班”,定期义务教授绘画爱好者学习油画。今年下半年,张志岐还计划组织公益绘画班的小朋友去孔庙、州桥、秋霞圃等处写生,让孩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嘉定、记录嘉定。

人物简介:张志岐,1975年生,嘉定人,现任嘉定区文化馆培训部主任。作品入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市民艺术大展、上海“江南之春”画展、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等。

张宙光:用水墨笔韵舒展乡愁

对于一个手中拿着画笔的人来说,家乡的一切皆是风景。在嘉定老城河边长大的张宙光,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诠释环城河的新颜与城市的活力。

张宙光自幼爱好绘画,1982年在上海工艺美校绘画班进修,同年成为美术教育家、国画家申石伽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几十年的绘画创作中,张宙光不断汲取中国绘画要素以及西洋油画的审美观,通过水墨形式创作现代水墨画。在“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一季写生活动中,他将现代都市建筑、古镇花园、老街水景等日常景物入画,为其赋予了浓郁的诗意,使其成为自己寄托乡愁的载体。

在张宙光看来,乡愁是一种说不透、道不明的情愫。张宙光喜欢用水墨描绘故乡的美,淡淡的一层水墨,在纸上徐徐展开,就好像心中的情愫在缓缓流动,“我想把心里的话画出来,让来看画的人爱上嘉定这座城。”

得闲时,张宙光爱去环城河步道走走,这会让他捡起许多碎片化的回忆。趴在西门老城墙下抓西瓜虫,站在老东门的河边削水片,跳进环城河里洗个冷水澡……以前的场景历历在目,触发回忆的一景一物实在太多,激发起他内心创作的欲望。时过境迁,环城河旁早已物是人非,但张宙光心中不变的是对故乡的浓情。

今年,张宙光再次应邀参与“画家笔下的嘉定”第二季写生活动。“我还是会选择水墨画的形式,但是我会花时间关注环城河的新貌,这是我一直想做而没有去做的事。”他介绍说,“我从小就在河边长大,现如今河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靠河生活,河岸不再是生产和生活空间,而是一个休闲空间。这就是嘉定城市化发展的新变化。”

张宙光尝试着在创作中求变。在近期创作的水墨写生作品中,他有意将人物入画,交代人与河的关系,“在单一场景中,加入人物关系后,就有了故事和内容,让画面更有可看性。”此外,张宙光还会尝试在水墨画中适当添加一些色彩,他希望通过色彩跳动的韵律,展现这座城市的活力。

人物简介:张宙光,1960年生,嘉定人,现为上海黄浦画院院士。作品《高壑秋水图》在第十一届《江南之春》画展中荣获一等奖,作品《奇峰云起图》入选2015年上海中国画作品展。

张奇:遇见一幅画,爱上一座城

“能让别人在自己的画作中看到嘉定、记住嘉定,是一件令我非常骄傲的事情!”张奇的每一幅画都充盈着对嘉定深深的爱意。在嘉定人张奇眼中,嘉定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有古典的园林和老街,还有极具独特风格的现代建筑,“通过画家把嘉定的美景展现在公众面前,能让远在其他城市的人也能了解嘉定、爱上嘉定。”

“因为一幅画带火一座城的案例并不鲜见。”张奇举例说,曾有画家数年驻扎在重庆一家老茶馆中,专注画茶馆里的百态人生,并将百余幅绘画作品进行集中展览,后来茶馆成为网红地标,每天前来喝茶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埃菲尔铁塔、桂林山水等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依旧能被全世界所熟知,更多是因为它总是成为摄影家和画家采风、写生的首选。嘉定也有这个潜力。”

“画家笔下的嘉定”写生活动为沪上画家提供了一个深入生活和基层的机会,让画家通过画笔记录千姿百态的嘉定。在张奇看来,最能体现艺术创作的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秋霞圃、同一个娄塘老街,在不同画家笔下呈现出的作品都不一样。”张奇说,“同一种美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人们不仅会百看不厌,而且还能从多角度深入了解嘉定。”

张奇告诉记者,嘉定有800年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众多古建筑就像一个个仕女,经过岁月洗礼更显古典美。如何让古迹“活”起来?张奇认为艺术家的参与极其重要,“嘉定应抓住举办‘画家笔下的嘉定’写生活动这一契机,尝试参照朱家角艺术馆、安徽宏村,建立一个集展览和写生为一体的艺术馆(村),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写生圣地。有名了之后,自然而然会吸引到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画家来此写生甚至办展,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嘉定,这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嘉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人物简介:张奇,1955年生,嘉定人,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艺术基础专业主任、中国建筑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出版有《张奇画集》《怎样画水彩画》等十余部专著。


来源:《嘉定报》撰文/刘静娴 李华成 唐敏 冉涛 供图/德园轩美术工作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