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专题报道 >> 正文

社区“抗衰老”,南翔有“良药”

日期:2019年6月6日 16:00:15 文字 【 】【增加行距】【缩小行距】【加粗】【高亮】【还原 浏览:

如果把整个城市视为一个生命体,那社区就是一个个维持城市运转的细胞。和细胞一样,社区也会随时间流逝而衰老。 

为了重新激发社区活力,南翔试点实施“社区微更新”,以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为切入点,在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社区居委、物业公司和居民群众的五方协同参与下,摸索出一条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的新路径。

 3e4fc013377c42339ccd7237fe219329.jpg

永翔佳苑小区广场实施“社区微更新”后,成了邻里之间增进情感交流的共享空间。

7ea566192761461aa8750159533549e2.jpg

通过更新改造,历经14年风雨的格林春晓小区北门口的喷泉景观重获新生。

a28213a7add548699e368f19fffe2184.jpg

镌翔社区居委会北门口的一个半地下空间,更新改造后焕然一新。

 

功能重塑:“唤醒”公共空间

乡下农宅动迁后,搬入动迁小区永翔佳苑的李雅芳习惯在小区广场上走走,“和老邻居们聊聊天,就是怕跑来跑去的孩子撞到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

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设施年久失修以及空间规划不够合理等现象,永翔佳苑亦不例外。永翔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琳珠告诉记者,社区出租率较高,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差不多各占一半,小区广场上没有设置任何座椅和遮阳设施,居民大多聚集在广场中央的绿植花坛一侧纳凉,儿童则因缺少游玩设施而在广场上奔跑,广场空间未被有效利用。

实施“社区微更新”后,李雅芳的顾虑彻底消失了。更新后,小区广场上设置了2组凉亭,凉亭兼具遮阳纳凉与居民休闲社交的功能。全程参与项目设计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仇凤发指着凉亭周围散落的圆柱形灯管说:“不同色彩、高低错落的灯管代表着不同的音符,组成了一首抑扬顿挫的交响曲。此外,原本场地中央孤零零的花坛周围被放置了大小、材质不一的几何形座位,使空间更加多变与灵活,从而满足社区内不同类型的居民在不同时段的公共活动需求。在公共空间被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提供了居民间沟通、互动与社交的场所。”

陈琳珠仔细观察过,以前广场的形态导致居民们三三两两各自为阵,如今休憩区域连成一片,让大家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甚至促进了“土客融合”,“这里成了邻里之间增进情感交流的共享空间。”

在城市公馆小区,建筑一层的架空层主要是作为居民出入的通道,如此设计自然造成空间利用率不高,沦为居民停放非机动车之用。实施“社区微更新”后,这个约200平方米的空间真正做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健身与儿童活动区、风采展示区、藏书与阅读区、老年活动区等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风采展示区展示的是居民自发提供的手工作品。原本闲置的架空层经过改造,成了小区居民的“邻里客厅”。多种功能区的设置以及社区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日常生活,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艺术介入:提升社区品质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建筑和社区都会老化,而微更新则是一剂既不破坏历史又能“抗衰老”的良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常务副主任董春欣认为,实施“社区微更新”,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居民发现美、呵护美、创造美,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他以民东公寓的微更新方案为例说道,民东公寓内有两面白墙,墙体表面破旧,管道排列杂乱,未来经过改造后,展示南翔传统文化与民俗的墙绘,不仅能让原先有碍观瞻的白墙凭添生气,还能让居民了解社区所在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另一面墙体则将作为儿童随性涂鸦的绘画墙,兼顾美观的同时,让孩子多一处游乐场所,“我们希望通过墙体彩绘的艺术形式,改变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下降且缺乏活力的情况。”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格林春晓小区的喷泉景观。这处位于小区北门主要出入口的喷泉景观年久失修,影响小区整体环境的美观度。实施更新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以格林春晓的“春”为核心,设计了“春之韵”内立面墙绘与“春之晓”外立面装饰。“春之韵”内立面墙绘创作灵感来自于代表春天万物复苏的树叶,并将其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案,与原本空间中四面“T”字形几何造型墙面相呼应,赋予了空间整体性与生命力。由蕴含人、植物与动物的抽象装饰图案构成的“春之晓”外立面设计,同样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通过此次更新改造,历经14年风雨的喷泉景观重获新生。

“类似格林春晓小区、民东公寓等社区的更新改造,就是通过打造一个零距离社区公共艺术空间,使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又重新回归生活。”在董春欣看来,通过美化公共墙体等方式,既没有大动筋骨,又让老小区焕发出新腔调,居民可以在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中互动交流,丰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品质提升。

 

社区营造:要“设计”,更要“社计”

南翔目前共有30个社区,居民小区超过120个,且类型复杂多样:既有成熟的商品房社区、高档的别墅社区,也有农民动迁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以及即将交付的大型居住社区;既有土生土长的当地居民,也有来自外区的本市居民和来自外地的导入人口。

人口多元,势必会有众口难调之嫌。南翔镇副镇长、社区党委书记罗惠兰表示,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南翔探索实施的微更新路径,离不开多方协作和公众参与。

正如罗惠兰所说,“社区微更新”既讲究“设计”,更讲究“社计”。南翔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之所以得到一致好评,政府引导,企业、社会、居民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是前提和保障。此番“社区微更新”推进过程中,南翔不仅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还力促房地产商、政府部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多方共商共议之后,南翔筛选出符合社区实际、回应居民诉求的微更新项目45个,主要围绕道路、绿化、亭台、长廊、河道、健身场、文化墙等公共空间,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让居民有更强的获得感。

翔和雅苑是经济适用房小区,居民大多由市区搬迁至此,他们对于上海石库门有着特别的情感,便提出在社区活动室前的小广场上设置石库门主题立体墙的想法。他们的这一提议已经得以采纳。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已经确定的设计方案:“石库门记忆的立体墙设计,中间为突出的立体门头,两侧为墙面贴图,虚实结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原先的绿化区域将被改造为中央圆形景观花坛,新增休闲座椅,形成一个开放式室外公共休闲区域;一旁的建筑垃圾堆放处外立面选用深色木栏作为遮挡,复古的黑色铁艺门与整体环境相得益彰。”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设计为本”,要求设计师走进社区,邀请社区居民表达诉求,通过与居民“事前沟通”完善意见建议、“事中沟通”探讨规划落地的路径和方法、“事后沟通”分享办结落实的结果,使居民充分参与到规划的落实转化工作中来。在此过程中,居民感受到主人意识、家园意识和价值意识,增进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镌翔社区党支部书记蔡霈姬最大的感受就是,实施“社区微更新”项目,基层有很大“话语权”。镌翔社区居委会北门口的一个半地下空间,曾因绿化残缺、导视系统不清晰、没有休息座位、墙面渗水等,为居民所诟病。更新改造后,这里焕然一新。蔡霈姬告诉记者,改造方案前后三易其稿,墙绘是森林主题还是海洋主题,顶部架设迷彩网还是透明玻璃,居民们都进行了反复讨论,“‘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很尊重居民的想法。”

“‘社区微更新’不过是一个契机,是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一个缩影。”罗惠兰说,“微更新的最高目标是社区共营,我们希望藉此建立起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来源:《嘉定报》记者 陆晓峰/文


打印